某地铁隧道管片开裂成因安全评价技术总结论文.pdfVIP

某地铁隧道管片开裂成因安全评价技术总结论文.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某地铁隧道管片开裂成因分析及安全评价技术总结

1概述

2007年11月,某地铁公司运营总部在正常的隧道巡检中发现某

区间左线隧道里程zdk27+255.000附近隧道管片出现开裂,随即迅

速上报各相关部门。由于该区间目前为处于运营状态,管片开裂轻

则对隧道耐久性带来不利影响,重则涉及行车、运营安全,遂引起

各方高度关注,组织多次现场专家讨论会,委托我院勘测部对隧道

及该段区间地面变形情况进行测量,要求我院对该段区间结构开裂

原因进行分析,对其结构安全性进行评价并设计后续处理措施。

2施工过程调查

开裂区段地面为某小区1~3楼,该小区建于1993年,为8层

框架结构住宅楼,该楼基础采用直径480mm沉管灌注桩,设计桩长

约14m,为多桩承台,开裂范围、桩基与隧道的相对关系见图2-1

隧道开裂区段平面示意图及图2-2隧道开裂区段纵断面示意图。

该区段隧道顶部埋深约29.5m,隧道顶部以上为,洞身及底部为

及。根据详勘报告,残积土、、花岗岩全风化富水性弱,为不透水

层。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强、中等风化裂隙中,透水性弱。

此外,报告还述及花岗岩可~硬塑状风化残积砾质粘性土作为不良

地质,其中砂和砾石含量较高,孔隙比较大且亲水性强,尽管天然

状态下具有一定的强度,但遇水易发生软化崩解。花岗岩全风化带

和强风化带的岩石组织结构多已破坏,裂隙发育,长石多已高岭土

化,遇水后易发生崩解。土层相关力学参数见表2-1地层设计参数

建议值表。

按照过往施工经验,盾构在此等地层中虽刀盘易结泥饼、遇孤

石或上软下硬地层,但总的来说还不至于对施工带来无法克服的困

难。而此段隧道更全断面处于花岗岩残积土或全风化花岗岩中,地

层较为均一,对施工甚为有利。但通过调查获知,盾构在通过该区

段时上部地层及建筑物发生了较大的沉降。

根据资料的描述,左线于2005年12月11日进入1号楼下方,

12月13日通过,左线盾构通过期间建筑物下方地层已被扰动,引

起建筑物沉降。

2006年4月20日,右线盾构机掘sjy1632环时开始进入小区1~

3号楼,4月21日凌晨掘至sjy1644环,此时盾构机机头里程为

ydk27+244.00,机头进入该楼约20m。早上9:00,测量结果显示

建筑物产生较大沉降,导致建筑物墙体出现开裂,部分房间门框变

形。

右线盾构机从在某小学操场下方ydk26+520.00更换尾刷,至里

程ydk27+245.00已累计完成掘进725m,其中包括266m的硬岩地层,

尾刷磨损十分严重,盾构掘进过程中漏浆情况频繁,同步注浆量不

能保证。为减少漏浆,在掘进中采用了同步注浆结合管片补充注浆

的注浆方式,这种注浆施工工艺本身的缺陷决定了盾构超挖形成的

空隙无法得到及时的充填,回填注浆不能做到与掘进同步,注浆的

滞后导致建筑物沉降较大。

2006年1月3日,e4测点沉降值为60.9mm,右线掘进通过后,

沉降值加大到119.9mm。2007年11月22号,发现管片开裂后,于

11月23日再次监测,测点最大沉降比2006年9月的监测值增加了

14mm。这表明该地段围岩依然处于变形调整中。

3机理分析

至此,裂缝的成因,更准确的来说其机理,已经相当清晰了,

一言蔽之,即:后行隧道(右线)未切实填充的管片背后间隙使地

层变形得以发展,这一变形作用于先行隧道(左线)使其产生了较

大的附加弯矩,随着变形的逐步发展,这超出设计范围的、不均衡

的结构体系终于达到屈服而开裂。

前后管片开裂的现象和其后的监测数据在此都得到了相互印

证,尤其是右线隧道对地层的二次扰动,使得左线隧道出现了偏向

右线隧道的不对称弯矩这一判断更是被裂缝分布——沿隧道掘进

方向偏向右线隧道的1点钟位置——所证实。

为更形象的描述这一过程,采用有限元程式对其进行了模拟,

即后行隧道通过后不立即激活其衬砌,使其变形自由发展,于是地

层位移发生了偏移,先行隧道弯矩最大值产生了约13%的增幅,其

指向正是靠近后行隧道的1点钟位置。

需要指出的是,该区段管片配筋量仅120kg/m3,在正常情况下

能够满足规范要求,但富裕量较小,这

文档评论(0)

yaning596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