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基本要求.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国家意志,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帮助学生增强政治认同、提高道德修养、培育法治观念、发展健全人格、树立责任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通读学科课程标准,全面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体要求和设计思路,明确该课程具有方向性、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

第2条

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涵盖的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国情教育四大学习主题,并根据它们各自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分别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道德教育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领域应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与感悟,法治教育和国情教育领域则需加强学生对社会实际问题探究与思考。

第3条

通读整套教材,宏观把握教材的整体架构和逻辑关系,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学内容,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课时教学目标。

第4条

了解学情,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全面、科学、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明晰价值导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疑惑点、争议点和生成点,做好必要的课前预设。

第5条

收集和开发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所需的相关教学资源,精心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教学素材呈现力求形式多元,除文字材料外,倡导选用实物、图片、漫画、视频、微课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形式,提高资源的课堂使用效率。

第6条

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加强团队互助合作。通过教师个人初备、备课组集体讨论、教师二次备课等步骤开展备课活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7条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打牢学生思想基础,注重正面教育,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增强学生政治认同,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

第8条

立足教学实际,充分领会和发挥教材各栏目的功能,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9条

坚持学为中心的理念,精心实施教学,倡导情境体验、案例分析、议题探讨、项目化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0条

重视人文关怀,营造有情有义、温暖和谐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触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内心的真实需求,走进学生心灵,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价值。

第11条

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升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12条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并将其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以生活主题承载德育目标,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源于生活,融入生活,引领生活。

第13条

分析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生活体验。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选取或创设情境,探讨学生关注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14条

充分把握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准确定位教学起点。了解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关注程度,在整体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第15条

设计并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情境分析、角色扮演、调查参观、讨论访谈等,让学生在体验、辨析与践行中生成知识,形成正确思想观念、良好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活动设计目的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避免形式化。

第16条

重视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善于从情境冲突中发掘问题,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问题设计必须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指向明确,切口适宜,难易适度,并有一定的生活背景和实际意义。

第17条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感的渲染中有所触动,形成共鸣,引发思考。注重启发引导,倡导无痕德育,避免灌输说教,让学生在活动中抒发真情实感,深化思想认识。

第18条

强化学习的过程性与实践性,善于对课堂生成进行恰当的承接、整合、转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19条

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使其真正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智慧课堂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20条

立足中国,与时俱进,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中汲取教学养分,树立中国自信、彰显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使教学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具鲜明时代特点。

三、作业设计与评价

第21条

精心选择和编制作业,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业布置要适量,积极开展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倡导书面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