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物质的波粒二象性.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1物质的波粒二象性

波尔理论的困难

卢瑟福的质疑:“当电子从一个能态跳到另一个能态时,您必须假

设电子事先就知道它要往哪里跳!”

薛定谔的非难: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必须经历一

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电子已经离开了E1态,尚未到达E2态,

那时电子处在什么状态呢?!这就是著名的“糟透的跃迁!”

波尔理论的困难:无法解释氦原子光谱;对氢原子光谱的谱线强度

和精细结构无能为力;无法解释原子如何组成分子等等。

什么叫模型?模型就是奥地利的火车时刻表。奥地利的火车经常晚

点,乘客问列车员:“你们干嘛还要时刻表?!”列车员回答:

“有了时刻表你才知道火车的晚点呀!”——韦斯科夫

经典物理中的波和粒子

波和粒子是两种仅有的、又完全不同的能量传播方式。

在经典物理中,无法同时用波和粒子这两个概念去描述同一现象。

粒子可视为质点,具有完全的定域性,其位置、动量可精确测定。

波具有空间扩展性,其特征量为波长和频率,也可精确测定。

光的波粒二象性

1672年,牛顿提出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

1678年,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说(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定律、

并解释双折射现象)

19世纪初,菲涅尔、夫琅禾费与杨氏等人证实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

19世纪末,麦克斯韦、赫兹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

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的能量量子说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的能量量子化:=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不仅有能量,而且有动量:=/

,⇔,光的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

微粒性:黑体辐射、光电效应

1923年,康普顿散射实验,再一次体现了光在传播中显示

波动性,在能量转移时显示粒子性的波粒二象性特征。

德布罗意关系式

德布罗意指出任何物体都伴随以波,不可能将物体的运动和

波的传播分拆开来,其波长与粒子的动量满足如下关系:

h

——著名的德布罗意关系式

P

另外自由粒子的能量和所伴随波的频率之间的关系为=ℎ

(法国物理学

家deBroglie这样粒子的特征物理量(能量E和动量P)与波动的特征物理量(频

1892-1987)

率ν和波长λ)关联起来。

德布罗意波的实验验证

1)关于实验方法和观察条件:利用波的干涉和衍射等特征

仪器特征线度(障碍物和孔、缝的尺度)

d波动性显现d波动性隐匿

静质量愈小,波长愈大,容易满足条件。

me0.511MeVc2Ek100eV1.23Å晶体原子间距

1924年deBroglie提出用晶体作光栅观察电子束衍射。

2)戴维孙-革末实验(1927年)

检测器

电子束

54eV电子的物质波经各晶体

50

散射强度原子散射后发生干涉。

d

Ni单晶

1.226

=,=1,2,⋯

实验有力地证明了电子的波动性,

=0.215nm=54eV证明了电子的德布罗意波公式的

=0.776正确性。

理论值=1,=50.9°≈51°

实验值=1,=50°

3)G.P.汤姆逊实验(1927年)

电子束

文档评论(0)

158****64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