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第七单元(主题:自然情怀)教考衔接作文写作指导-【教考衔接】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素材梳理与写作指导.docx

必修上第七单元(主题:自然情怀)教考衔接作文写作指导-【教考衔接】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素材梳理与写作指导.docx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必修上第七单元教考衔接作文写作指导

第七单元自然情怀

三个角度解难题

理解“自然”含义,寻找教学支点

单元导语第一段:“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可以看出,该单元的关键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1.“自然”与“第二自然”

这个单元的文章写到的赤壁江月、泰山风雪,荷塘内外的神韵、地坛中的勃勃生机,的确属于自然景物和野外风光;但还有一些如槐树、枣树、荷塘、柳行、虫蚁等,却分不出属于山野还是都市,而是几乎随处都能看到的寻常景物。

如《故都的秋》《我与地坛》,一看这两篇文章的标题便知,作者聚焦的还是都市情境——前者是整个北京(时称“北平”),后者是北京的一处著名文化遗址。即使是《荷塘月色》中引发作者自然趣味的荷塘,也不过是清华园中的风景。也就是说,几篇文章的描写对象与人们通常理解的大自然的概念并不完全吻合。因此,如何理解单元导语“自然”的内涵,便成为这一单元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时一个不小的障碍。

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法,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概念上说人与自然是可分的,可在实际生活中,二者往往并不可分。城市虽然是人从自然中逃离出来成功建造自己独立王国的一个表征,往往作为自然的对立面存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旦它具有了实体,就又成为独立于人类自身的一部分客观存在,与人类生活所依赖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成为被考察研究、观照描摹的对象,因此人们也将其称为“第二自然”。

这一单元的五篇选文,除了《登泰山记》是写泰山的风雪、日出等自然景观之外,其他四篇描绘的对象都是广义上的自然,也就是包含着大量人文景观的“第二自然”。退一步说,即便在《登泰山记》中,也有不少人文景观,比如长城、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石刻等,这些都是历史文化符号,并不属于纯粹的自然之景。

再从单元学习任务来认识这一问题。本单元第三项学习任务是两个写作活动,一是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为题,描写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中“你未曾留意的小天地”,二是“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其中“校园”“村庄”都是典型的人工产物。这两个写作活动指向的也是广义的自然。

2.恰当理解“自然”的含义,是本单元教学的支点。

单元导语里的关键词“自然”,更多的是存在于认知活动和审美活动中的、与人的生命主体相对应的客体世界。它既可以是江南、北国这样抽象的地理概念,也可以是老树、秋蝉等寻常而具体的景物;它既包括泰山风雪、赤壁江月等纯粹的自然风光,也包括地坛的高墙、清华园的荷塘这种都市景观。它们都是作者与外部世界展开对话的对象,也是其传情达意的符号。只有这样,才能把本单元课文涉及的形形色色的物象、景色统一起来。

因此,在文本解读与教学实施中,不应刻板、狭义地去理解“自然”的内涵,从而纠结景物是不是自然;也不要无限放大它的外延,去过多讨论社会现实和生态环境问题。应使教学活动既围绕焦点展开,又不会自缚手足。

3.考查主客体关系,搭建单元学习路径

(1)从多元解读中寻找共性

这一单元的五篇文章曾被选入多种语文教材,许多教师对它们的主旨都耳熟能详。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说法:

上面所列的这些解读都基于文本中的某些具体信息,又适当联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处境,从某个角度揭示了文本的真谛。

不过,这些解读的视角和结论有的互不相干,有的甚至彼此矛盾。将这五篇文章置于一个单元中,自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针对同一篇课文,如何判断以前的各家解读的得失优劣?以往对这五篇课文的不同理解,如何界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的一种策略是找到这五篇文章的共性,以便从一个角度进入单元文本的整体,并使这些理解角度和结论建立起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得整个单元学习具有整体性。否则,每一篇课文都任凭教师按照各自的理解确定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便失去了单元学习的意义。

(2)主客体“观照——反映”关系

这五篇文章虽然创作年代不同、写作风格各异,但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都有一个主观的观察和记录的主体——“我”,也都存在一个被观察、被记录的客观对象——山水、林园、动植物。

往往在某种机缘巧合之下,主体与客体会形成一种“观照—反映”关系,在主体对客体的观照过程中,双方互相作用,或者万物皆着我的色彩,或者情绪随着景色变迁。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我”与物、人与情境、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在相互作用、相互激发中,二者的色调和价值往往能得到升华。

在观照和互动的过程中,便容易显出境界的差异,或能读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社会现实以及生命价值的态度和情怀。

因此,本单元学习活动的重心是梳理作者所描绘的外部世界的情状,发现其对客体世界的处理方式(如取与舍、强调与忽略等),感受作者在自然景物上投射出的情感态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