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红线管理的基本要求(同名18552).pdfVIP

生态红线管理的基本要求(同名18552).pdf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红线管理的基本要求(同名

18552)

生态红线管理的基本要求

保护优先,预防为主

建立健全生态红线区域内生态功能评价和管理成效评估制度,加强生态预

,提高生态红线区的抗干扰能力,

测与预警体系建设力度

以生态保护红线区为重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运用互联网技术,与国家

环境保护生态背景数据网络平台联网,实施数据信息共享,构建全国生态红线

区域内生态监测网络。同时,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展生态系统健

康诊断与预测评估,对全国生态红线区域实施动态监测与中长期预警,定期发

布生态安全预警信息,为国家环境管理、资源开发及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在全面分析和研究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机制、机理

及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确立适宜的生态保育对策。通过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以

及新成果、新工艺的应用,提高生态修复效果,保障脆弱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

工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科学监测、合理评估和预警服务为手段,强

化“环境准入”,规范各类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活动,防止造成新的人为生态破

坏和生物安全问题的发生。同时,要加强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使各

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建设工程能够长期发挥作用,促进生态红线区域内的生

态恢复。

除了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必要的公益性服务设施、旅游设施、公园、必要

的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服务设施、与环境保护相适宜的农业、教育、科研等

设施和其他经生态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论证,与生态保护不相抵触,资源消

耗低,环境影响小,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建设的项目外,严格禁止其他项目

在生态红线区域内进行建设。

分区推进,分类管理

依据本区域实际,合理划定生态红线。实行分级保护的措施,明确环境准

入的条件,使得各类生态红线区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在国家制定总体保护

方案指导下,各省、市、区县相应的制定具体的规划加以实行。

统筹兼顾,合理开发

生态红线的管理要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全国主体

功能区规划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规划相协调,统筹考虑短期、长期,城

乡间的生态保护需要,突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

护优先区的假设、管理、评估等重要工作。遵循自然环境分异规律,综合考虑

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区域间生态功能的互补作用,明确不同区域的

生态主导功能,科学合理确定保护区域。坚持合理适度开发,以维护区域生态

系统完整性、保证生态过程连续性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中心,优化产业

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全面限制有损于红线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产业扩张,发展

与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和环境友好产业,从源头控制生态退

化,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区域内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规划,

确立适宜的资源开发模式与强度、可持续利用途径、资源开发监管办法以及资

源开发过程中生态保护措施;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现有建成或者在建项目应当

控制规模,不得增加污染负荷。对影响主体生态功能的建设项目应当有计划地

清理或者迁出生态保护红线区。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建

1

设项目,应当限期治理。

依法治理,公众参与

进一步完善与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行

政执法体制,建设高素质执法队伍、严格管理制度、强化行政执法能力,做到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生态红线区域内建设项目应作为

环境影响重大项目依法进行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选址论证,在规

划选址批准之前,要先在政府网站上公布。已批建设项目,要优先考虑环境保

护,加强各项配套环保及绿化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依法建立生态保

护红线补偿制度,将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制定配套的补偿办法,

确保生态补偿资金用于受补偿地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生态红线内已建合

法建筑物、构筑物,不得擅自改建和扩建。对违反规定在生态红线内进行违法

建设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构成违法占用生态红线范围内土地进行营利的,需清理违法

建设或占用的土地,恢复原区域的基本生态功能,并按照相关土地建设法律法

规予以处罚。建立健全政策与机制,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拓宽民众监督渠道,

鼓励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各方积极因素,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现代媒体,深入宣传

文档评论(0)

wangxixi202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