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对话分析和总结.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德育的对话

睦洲中学 赵艳玲

教师是桥梁,沟通了人类的昨天与明天;教师是园丁,辛勤奉献、默默无闻;近来,有人撰文,说教师是诗人,每个学生都是他写的诗篇,优秀的学生是发表了的诗。这些形象的比喻,都高度赞扬了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如果从另一角度来审视,却不难发现:这些比喻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我国当代教育史上,自从810年代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应试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为了应付考试,大部分教师好象一架教书的机器,扮演教育的权威角色,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过高程度的确立,而忽视了教育应

该是双主体互助的活动。这样导致学生成了知识的器皿,道德的传声筒,教育的目标也异化为培养一批批听话的“奴隶”,在家听妈妈的,在学校听教师的。笔者针对这一现象,撰此文谈谈对当代学校德育的一点看法。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政治思想的活动。我国古代就很重视德育,

《大学》中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也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提出的“传道、授业、解惑”,则明确指出德育是目的、方向,授业和解惑只是过程与手段。可是,我国古代的德育主要是通过社会理性来强制和规范的,封建时代的中国人性被压抑,个性进取精神、自尊、自信、自爱被摧残,甚至扼杀,都源于社会理性制约下的灌输模式。鲁迅先生也深刻讽刺过这种教育:“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然而,我们施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则大难临头,唯有兔子似的逃跑而已。”显然,我国现存德育体系脱胎于传统的德育,一方面继承了重德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受了传统德育的负面影响,如重外在形式的约束,轻内在的陶冶,许多教师有两件法宝:一是用慈母胸怀,为学生设置一个个温柔的陷阱,用是否听话来衡量学生的好坏;2是扮演严父角色,学生成为恫吓、嘲讽和奚落下的温柔的绵羊。我国学生的

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如胆怯自卑、抑郁孤僻、厌学、考试焦虑、性格怪异、不善交际、情感

脆弱、意志薄弱、过度依赖、缺乏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善自我调节等;2001年1月,在浙江金华市发生的令人震惊的好学生杀母案,其原因主要都是灌输式德育造成的恶果。

德育,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整合教育,应是通过“知”使学生“情意”内化并自由自觉“行”的教育,而不应培养、造就所谓的听话的“奴隶”。因此,德育必须重在思想品德的内化,也难在内化,德育是一种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它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第一情感的对话

道德养成必须借助情感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东西,因为道德信念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一个综合知情意行各项心理品质的结晶体,而其中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而如果缺乏道德情感,即使有道德认识,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而不是出自内心的道德行为,如在灌输式德育模式下,学生做好事只是为了得表扬或面子上好看,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德育过程中,情感起着核心作用,教育者应重视情感的培养,着名学者朱小曼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从深层看,缺乏情感性是现行德育的机能性缺陷。现行德育并没有把情感作为其核心目标,而道德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呼情;出于自愿的行为。”又进一步指出:“教育把育德作为核心和灵魂,是其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德育把情感培养作为其核心追求目标,则是构建有魅力德育的关键所在。”东北师范大学王逢贤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曾有一句形象的概括:现在人们用钱2

去买智育、买体育、惟独不去买德育。智育好吃,体育好吃,惟独德育无味。德育无味是为

什么呢?我想主要是缺乏情感的疏导,只是硬式的规章制度,法规条文。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没有声情并茂的情感交流。这样的德育只是用一个框架套在学生身上,教师是硬堵硬塞,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不能地把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情感、意志,更谈不上指导他们的思想、行为。

因此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一只只口袋,不要把我们的德育当作类似诚实、勤劳、勇敢、谦虚等美德的运输车;不要把我们的德育当作育人的机器,成为一种硬的模式;更不要把德育当成一种行式,单纯作到表层上的负责、耐心、认真、细致。而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话,让情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内化为一种本质。

第2人格的对话

人格是人的知识、修养和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整合,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的美好人格可反照学生的人格,并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充分考虑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并作为育德的一种美的方式。我认为,教师美好的人格就是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它具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