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地质基础03-地球的内部结构.pptxVIP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节内容;本节提示;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成正比,

2、地震波在不同介质界面会发生折射、反射,

3、不同地震波在传播介质中表现形式不同。由此研究,揭示出地球的层圈构造。;地震波以波的形式通过岩石中的质点进行传播。

地震波按传播的方式,分为三种:

纵波

横波

表面波;纵波,又称P波,推进波

质点的传播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在各种介质都能传播,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是5.5-7.0Km/s。最先到达震中,上下振动,破坏性弱。

横波,又称S波,剪切波

质点的传播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是3.2-4.0Km/s。到达震中,横向振动,破坏性强。

表面波,也称L波

由上述两种波在地表相遇后产生,仅沿介质间界面传播。其波长大、振幅大,传播速度小,振动方向兼纵、横波特点,是破坏建筑物的主要因素。;二、地震波速突变的主要界面;古登堡面:是划分地幔和地核的界面,为纪念最早研究者美国的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1914)而命名。该界面出现在地表以下2900Km。地震横波在此消失,而纵波波速在此界面突然减慢,由13.64Km/s减至8.1Km/s。并且纵波通过古登堡面后,产生的折射在一定区间收不到纵波,表明地核表面存在液态物质。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是地球内部划分的一级界面,由此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圈,随后又陆续发现了以下三个界面。;3、康拉德面(ConradDiscontinuity)

康拉德面:位于地壳内部,地震纵波波速表现出从6Km/s突变至6.6Km/s,是由康拉德(1925)首先发现的,故称康拉德面。根据地震波速推测分别相当花岗质和玄武质成分,故将此面叫做上部花岗岩层和下部玄武岩层。

上世纪末,国际上开展的超深钻探计划,在俄罗斯科拉半岛12Km深钻孔揭示的地质依据,使地质学家对此面的存在与否产生怀疑?;;5、内地核和外地核界面

在地核5120Km深处,纵波波速又由8.1Km/s增高到11Km/s,说明地核内部又出现物质状态的变化,据此,将地核分为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两者间的界面是4703-5154Km深的过渡地带。

除上述一些界面外,在地幔中900Km深处??出现地震波速的变化。因此,也可将地幔再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三、地球内部各层圈的物质组成;2、地幔(Mantle)

地幔的物质组成是通过洋底考察、深海钻探、岩石包裹体和高温高压实验,结合地震波速资料获得。

上地幔的岩石成分由55%的橄榄石、35%的辉石和10%的石榴石混合,经高温高压实验证实。其岩石相当于辉石橄榄岩,一般称地幔岩(Pyrolite)。

下地幔因压力大、推测岩石组成中FeO、MgO含量更高,并且横向存在不均一的现象。

3、地核(Core)

地核的物质组成是通过物质的密度推测的,一般认为是铁和少量镍、硫的混合物,其密度应在10-11g/cm3。;四、固体地球主要物理性质;地球的重力是地球对地表或地球内部物质的吸引力。

地表物质除了重力外,还受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与地心的距离影响,赤道的重力为978.0318伽,两极为983.2177伽,理论重力值设为海平面为0米。

因地球是个椭球体,自转离心力和离地心的距离随纬度而变,因而,重力也随纬度而变。;由于地形高度、岩石密度的差异,都使重力偏离正常理论值,形成局部的重力异常。在海洋地质学,采用经高度校正的重力异常,即自由空气异常,它是经海平面校正后与理论重力值之差。一般高差每增减1米,重力差为0.3083毫伽。

另一种重力异常称布格重力异常,地球的平均密度是5.517g/cm3,而花岗岩、玄武岩的密度分别是2.6g/cm3和2.9g/cm3,一般取地表平均值2.67g/cm3。;海底重力测量首先是荷兰地球物理学家W.Meinesz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印度洋爪哇海沟进行的,他们发现了海沟有较大的重力负异常。

根据地壳均衡原理:在地下一定深度以上单位面积内岩石柱的总质量相等。该深度称作补偿基准面,一般视为莫霍面或

软流圈顶部,补偿

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普拉特模式

艾利模式。;2、磁异常;岩石的磁性研究始于陆地,法国地球物理学家B.布伦尼斯(1909)在测量法国中央地块玄武岩的天然剩磁时发现了磁性的倒转现象,1930年日本火山学家松山在研究本国的火山岩时,也观察到同样想象。

如何解释?不外乎两个答案:

磁极倒转——难以想象!

大陆漂移——不能接受!因为A.We

文档评论(0)

134****873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