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77级: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恢复高考40周年.pdfVIP

北大中文系77级: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恢复高考40周年.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大中文系77级: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恢复高考40周

【导读】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

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新三届以平均不足5%的超

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他们有怎样

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北大中文系77级

原载:南方人物周刊(2007-12-18)

1978年春,18岁的北京姑娘查建英推着自行车站在北大南

门外,望着校门上“北京大学”4个字愣了愣神儿。“特想掐

自己一下。”回忆起当年的那一天,查建英爽朗地笑出了声

儿,“感觉自己前一天还在地里干活呢,怎么第二天就成大

学生了,还是北大!”

29岁的杨迎明没有她这么好的心情,锁上家门的时候,他甚

至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恼。恢复高考前,他已经在北京市

文化局工作两年,成了家,还有了一个女儿。

“高考只是试一试,没想到真考上了,通知书下来的时候,

觉得这是一件挺麻烦的事儿,生活的惯性一下子被打破了。”

身材高大的他拎着简单的行李走进32号宿舍楼,发现自己

所在的班级绝大多数都是北京人,大家很快熟络起来。

葛兆光一觉醒来,就先听到了走廊里咋咋呼呼的北京话。他

坐在床上发了一会呆,定睛看了一眼周遭,谁也不认识。

他是前一天晚上从北京站被学校直接拉到32号楼的。一个

人从贵州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咣啷咣啷的火车上,老母亲

手捧着录取通知书欣喜若狂的样子总在眼前浮现。

如今,自己真的已经到了这个将要改变命运的地方。“但是

未来究竟会怎样,在哪里,那时候并不清楚。”

高考

他们的入学档案上都写着北京大学中文系77级,但分属于3

个不同专业,查建英是文学专业,杨迎明是新闻专业,葛兆

光则是古典文献专业。

1977年冬,关闭12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全国共有

570万考生参加冬季高考,其中绝大多数考生报考了文科,

北京大学中文系是这些考生心中的太阳。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是当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对于查建

英他们这些考生来说,那一年他们的确是在“战斗”。

在北大读书期间的查建英。

查建英在京郊中阿人民友好公社下辛堡村二队插队,“晒得

特别黑,完全像村里人一样了”,农忙的时候,天不亮就起

来,在地里一直干到什么都看不见才收工。

“胶鞋被镰刀砍破了好几次,机械劳动,人都木了,脚趾头

割破了都意识不到。”最累的时候,她连续几个月不来例假。

葛兆光“战斗”在贵州,在一个小县城的供销社当工人,常

常下乡跑收购。1977年秋天,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了恢复高考

的消息,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直到忙完秋收采购,从

乡下回到县城,才得到确认,“真的要恢复高考了!”

他1960年代初跟随父母从外贸部下放到贵州,“一家人的生

活境况很差。那个年代没有人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憧憬。”

恢复高考,像是晦暗人生里照进一道光。

“也没敢抱太大希望,我只念完了初中,差得太多了!”

填报志愿的时候,十几岁的查建英只想念自己喜欢的专业,

“我就想当作家,3个志愿,我都填跟这个职业相关的。”于

是她填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

业、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葛兆光时年27岁,明白人生可能已没有太多机会,“数理化

完全补不上来,只能学文科,能上北大中文系当然最好。”

结果,北大中文系在贵州只有古典文献专业招生,“没有那

么浪漫,不是你想学什么就能学什么。”

葛兆光和阴法鲁先生在颐和园。

古典文献专业是干什么的呢?当时葛兆光完全不知道,“就

知道肯定是读古书的。”

杨迎明进北大,比他们都曲折。

因为当兵时做过文书和宣传干事,他报了北大中文系新闻专

业。第一批录取结束后,他没收到通知,“以为人生就这样

了,当时婚也结了,孩子也有了,没考上就没考上吧,继续

过日子吧。”

过了些日子,忽然又来消息,说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要扩招。

本来已经平静的生活又激荡起来,有一天,居然真的收到了

录取通知书,于是忙着安顿老婆孩子,办理离职手续。

进校之后,他才知晓整个事情的原委。中央各新闻单位10

年少有新人,首批招生结束后,他们强烈要求学校扩招。

主管当年新闻专业招生工作的秦硅老师今年已经79岁高龄,

老人回忆说,系里接到张龙翔先生(时任北大副校长、主管

当年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新闻专业扩招40名学生。

“张龙翔思想很开明,特别强调不要太左,不要因为某些学

生家长的一些所谓的历史问题,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