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类文本阅读练案6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docVIP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类文本阅读练案6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练案6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观点看法

(2024·山东烟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什克洛夫斯基特殊关注小说家如何通过叙事视角的选择来达到生疏化的效果。他在阐述“生疏化”理论时,以托尔斯泰在小说《耻辱》中对鞭笞的生疏化描写为例,指出:“托尔斯泰通过避开干脆指称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的方法,使事物变得新颖 生疏。他的描写使人觉得是初次见到事物,或者感觉到某事为初次发生的那样。”什克洛夫斯基这里所强调的“初次”,就是事物的簇新感,也就是“生疏化”的新颖 效果。此外,什克洛夫斯基还提到托尔斯泰在《霍斯托密尔》中以一匹马为叙事者,通过这匹马的叙事视角,使得故事的内容和场景显得生疏,以动物的无是无非的眼光无声地披露了人类社会的自私和贪欲。

视角问题是小说叙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美国小说理论家路伯克曾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困难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到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的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的调整。”20世纪以来,出现了各种有关视角问题的分类。传统小说大多接受超然的全知叙事视角,全知叙事者的目光无所不在、无所不及,叙事者对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务了若指掌,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亦能明察秋毫。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物有限视角,叙事者转用故事中或故事外某个人物的眼光来视察事物,对事务的发展知之甚少,对人物的相识具有局限性,作品因而充溢了悬念。英国新指责派的代表人物I.A.理查兹曾将语言分为指称性的好用语言和非指称性的诗歌语言,诗歌语言是对好用语言的生疏化,人物有限视角则是对全知叙事视角的生疏化。

全知叙事视角将事务、人物的过往和将来娓娓道来,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盘托出,其结果往往是纷至沓来的信息使读者流于无意识的、被动的阅读。在这样的作品里,事务得到了强调,而读者对事务的感受则被自动化、机械化。接受人物有限视角叙事的作品则相反,事务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物对事务的感受。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受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有限视角再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相识新事物的渐进过程,读者在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充分领悟、观赏事物,沉醉于对它的感觉和体验之中,这既延长了读者感受的时间,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

有不少作家探究了人物有限视角的种种运用,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就是其中一员。康拉德宣称:“我的目的是让你们(读者)感觉到,让你们听到,更重要的是让你们看到。”通过独特的人物有限视角的选择,康拉德实现了他的艺术主见。试看康拉德的中篇小说《黑暗的中心》里的一段:“我给汽船加了一点速,然后向下游驶去。岸上的几千双眼睛凝视着这个溅泼着水花、震摇着前行的猛烈的河怪的举动。它用可怕的尾巴拍打着河水,向空中呼出浓浓的黑烟。”明显,这段叙述接受了岸上几千名非洲土著人的叙事视角,体现了他们独特的认知方式。“猛烈的河怪”“可怕的尾巴”,这些非指称性语言的运用将读者熟识的汽船生疏化,使得读者从一种新的角度来谛视汽船,与此同时,读者也领悟到这一有限视角所蕴含着的土著人独特的思维风格以及对“河怪”的畏惧情感。

(摘编自邓建英《“生疏化”与小说叙事视角》)

材料二“生疏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受犹如你所见的那样,而不是犹如你所相识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困难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建的方式,而被创建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这里的“反常化”即“生疏化”。在日常生活中,一切言谈、动作、行为等,一旦成为一种习惯性的东西,便变得带有机械性,沉入人的无意识中而无法引起人的留意。“事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它,却对它视而不见。”而文学的功能则在于使人摆脱这种麻木、迟钝的状态,唤起人对生活的簇新、猛烈的感受。为达到这一目的,就须要“生疏化”。也就是说,“文学中所表现的事物应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相识,以一套簇新的语词突出出来”。从探讨角度看,生疏化不仅表现于叙事文本结构中有限的叙事视角,更主要集中于诗歌语言分析。诗歌语言分析方面,探讨者认为诗歌语言的“生疏化”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语音层面,近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词相对于诗,白话诗相对于古典诗词等都在音节、押韵等方面构成了“生疏化”;二是语法层面,主要是语法上的不合规则构成“生疏化”效果;三是语义层面,主要是词语所指的变更。有不少学者从作品探讨的角度,提出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如辛弃疾词中大量典故,折射出词人的主体品性之美,组织结构方式也特殊奇异,正是对于前人词作的“生疏化”;又如盛唐诗歌在“入神”“自然”的诗美方面,后人再难企及,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2****81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