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pdfVIP

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pdf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

说明: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非连续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孟子在人性论问题上,观点与以往有所不同。孟子性善论实际可以理

解为以善为性论,因为把善看作是性,人性必然就是善的了,二者是

同义反复,实际是一致的。

孟子以前,善作为一个名词,往往是指善人、善行等,而善人、善行

之所以被称为善“”,是因为其符合社会、民众的一般认识,可以将这

种善定义为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它显然反映的是社会、习

俗的外在标准。人们谈论人性善恶,也以这种外在标准为标准。

孟子论善则与此有所不同。关于善,孟子有两个说明,第一个是:可“

欲之谓善。”“可欲”也就是可求,是孟子特有的概念。

孟子区分了两种求“”: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前者之得与不得完

全取决于我“”,所以是可求的;后者之得与不得,要受到道“”和命“”

的限制,所以是不可求的。孟子认为,声色欲望、耳目之欲,能否实

现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因而是不可欲、不可求,而仁义礼智或恻隐、

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可“欲”“可

求”的,因而是善的。故可“欲之谓善”实际是说,不受外在条件的限制,

能充分体现人的意志自由,完全可以由我欲求、控制、掌握的即是善。

这种善当然只存在于道德实践的领域,具体讲,也就是人生而所具有

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或仁义礼智是善。

孟子关于善的第二说明是: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意思是说,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的实情,可以表现为具

体的善行,就可以说是善的。可以看到,孟子对于善的两个规定是密

切相关的,可欲之谓善“”是就内在的禀赋而言,是说内在的恻隐、羞

恶、辞让、是非之心或仁义礼智是可欲“”“可求”的,因而是善的。乃“

若其情,可以为善,乃所谓善也”则是就功能、作用而言,是说内在

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能够表现出具体的善行,就是所谓

的善。但是孟子只强调可以“”,认为只要可以为善“”,就算是善;假

如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表现出善,仍不影响内在禀赋本身仍为善。这

里,可以“”是能“”的意思,表示一种能力。孟子的善可定义为:己之

道德禀赋及己与他人适当关系的实现。它反映的是人自主、自觉的内

在标准,与孟子之前表达外在标准的善显然有着根本的区别。

(摘编自梁涛《如何真正读懂孟子的性善论》)

材料二:

在《性情》一文中,王安石首先提出性“情合一”之旨道,来说明性情

不可分的关系。他提出性情合一说,有两个作用:一是欲借以反对性“

善情恶”说,认为人不可离情而言性,含有重视情感,反对抹煞情感

的禁欲主义。二是由性情合一,认同由情之善知性亦善,由情之恶知

性亦恶,而支持扬雄的性“善恶混”之说。王安石说:性“有恶乎?孟子

曰:养其大体为大人,养其小体为小人。扬子曰:人之性,善恶混。

是知性可以为恶也。”这是明显地由性情合一“”说而过渡到性善恶混“”

的思想,且他认为孟子也有类似善恶混“”的说法,并借以调解孟、扬

的性论。这里显然他牵强曲解孟子。孟子所谓养大体“”可以释作养性

或养善性,而孟子所谓养小体“”,只是对养私欲、肉欲而言,而非所

谓性“”。孟子绝不会以情欲为性,也没有以受蒙蔽、刺激而起的恶的

情欲为性的说法。孟子只是认为恶的情欲起源外界之引诱刺激、本心

之被蒙蔽,是违反本性,而非人之内在的本性。

在《原性》一篇中,王安石又认为情有善恶、而性无善恶。依该篇第

一段,他与孟、荀不同的地方,在于二人各偏执善恶,而他认为性为

太极“”,是超出善恶的。接着第二段反驳荀子善者伪也“”之说。王安

石认为善乃基于本性,乃本性之自然实现,而非矫揉造作的伪。但他

同时又反驳孟子,认为人皆有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从事一线教育多年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