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交换(L3交换)的发展及应用简述.pdf

三层交换(L3交换)的发展及应用简述.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层交换(L3交换)的发展及应用简述

一、L3交换原理和分类

最早的第三层交换,是基于ATM技术的MPOA和IPSwitch,分别基于ATMF

和IETF标准(RFC1953和RFC1987)。其基本原理相近,把路由功能分为第三

层路径选择(智能路由选择)和第三层交换(快速转发)。趋势是把第三层交换

放到骨干网ATM交换机中去,把路由器和ATM骨干网融为一体。

MPOA方式的前提是一定要由ATM网络事先建立一条端到端的连接,再采

用“ShortCut”方式对IP包进行路由。

IPSwitch方式中的RFC1953解决了“多跳”数量增长的问题,通过软件提

供一种“直通”(Cut-through)来满足多IP业务要求,它与RFC1987共同构成

IPSwitch基础。IPSwitch对数据包的处理多采用以ATM交换机跨接路由器直通

(CUT-THROUGH)处理的方式,即第一个包通过路由器进行检查、鉴别和处

理,以后相同的包由ATM交换机跨接直通传输,不再通过路由器。

无论是IPSwitch还是MPOA,这个IP数据流都是在虚电路里传输,所有IP

包都在一个已经选定的路由中传输,不存在不同的IP包经过不同的路由。只是

IPSwitch方式每个ATM交换机可独立处理IP交换,以直通IP数据流。但MPOA

一定要所有ATM交换机统一动作,所以MPOA方式实施前一定要先建立一条端

到端的SVC。

除了以上两种L3交换之外,在其他领域也相继产生了第三层交换技术。如

思科公司的专有技术CEF(思科快速转发)、普遍被所有第三层交换机厂家采用

的多层交换技术MLS以及当前被广泛推广的基于IETF标准的多协议标记交换

MPLS。

二、L3交换的起源和发展

基于L2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多层交换最早起源于校园网络,后来在IDC中也

有较多应用。早期互联网业务流量模型符合20:80规则,即80%的流量为本地,

20%的流量出网。后来此流量模型发生逆转,80%流量来自网段外部,内部通信

只有20%。因此导致不同的网段之间越来越多的业务交换。由于每一个L2网段

都代表一个广播域,出于网络可扩展性的限制,需要在L2以太网交换机上对不

同网段划分不同VLAN,我们知道,在一个多VLAN环境下,VLAN内部采用

L2交换,VLAN之间采用L3路由。因此需要在VLAN之间通过路由器进行L3

数据包转发。传统的路由方式,对IP包的处理性能低于对以太网帧的交换。随

着跨网业务的增多,与传统L3包转发性能低下的矛盾越来越大。这些因素推动

了L3交换技术的产生。

L3交换与L2交换一样,也是基于硬件的交换,更确切地说,是基于硬件的

选路。L3交换机对IP数据包的处理程序和传统路由器一样,提供如下功能:

①根据第三层信息决定转发路径;

②通过Checksum验证第三层报头的完整性;

③验证数据包TTL值并进行核减;

④处理并响应任何选路信息;

⑤在MIB库中更新转发统计数据;

⑥实施策略,如ACL、策略路由、CAR/Shaping或QoS队列。

L3交换与传统路由器的区别,除了路由器采用基于CPU的软交换,L3交

换机通过ASIC之外,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转发机制上。L3交换在满足第三层

选路需求的同时,需要满足对数据进行线速转发的要求,只有提高了吞吐率,才

能彻底解决第三层瓶颈问题。L3交换结合了交换和路由技术的优点,其高性能

是基于“一次路由,多次交换”的机制实现的。在L3交换过程中,L3交换机监

测进入路由器接口的第一个以太网帧(判断依据是以太网帧的目的地址为路由器

接口MAC地址),因为这些数据帧一定是跨网流量。然后L3交换机需要剥离以

太网帧,读取L3信息,通过查找FIB路由转发表,将数据包输出到相应接口。

在这同时,L3交换机根据这个数据包的IP地址(源/目的地址)对后续进入交换

机的具有共性的数据包进行流(Flow)分类,并对每个流及这个流的输出端口进

行缓存,这个流中

文档评论(0)

180****80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