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认识八种设误陷阱.docx

2025届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认识八种设误陷阱.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信息类文本阅读

认识八种设误陷阱、熟知三级比对(知识梳理、对点训练)

一、偷换概念

设错特点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陈述概念特点时,故意变换成其他内容。

设错手段

将两个概念的内涵等进行了调换、改变,以细微的区别干扰考生。

识别方法

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对象,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句中的陈述对象(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与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技法演示

试题选项

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对应原文

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

比对结果

首先,并不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而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可能与现在不同;其次,《淮南子》中记载的只是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不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二、无中生有

设错特点

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或选项中的内容无法由原文推论而出,纯主观臆断。

设错手段

命题者在干扰项中故意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识别方法

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看原文有无此说法,或原文有无此说法的充分依据。

技法演示

试题选项

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对应原文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比对结果

选项无中生有。“这种观点不可信”对应的原文的信息区间为语段的第二、三句话,作者对于谷鲁斯等人的观点可信与否并无明确说法,选项“这种观点不可信”无中生有。

三、张冠李戴

设错特点

①在有关联的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把甲事物说成是乙事物,或把甲人的事迹、言论、成绩说成是乙人的;②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置干扰,把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说成是乙方面。

设错手段

“移花接木”,把不同位置的语句错位“嫁接”。

识别方法

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比对,注意信息所在的位置,梳理信息所牵扯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

技法演示

试题选项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对应原文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比对结果

选项张冠李戴。将原文“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说成“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这里属于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

四、以偏概全

设错特点

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少数的表述成普遍的、全部的、整体的、所有的。

设错手段

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

识别方法

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比对,揣摩修饰语、限制语,关注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统一而论还是具体分析等。

技法演示

试题选项

T1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对应原文

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比对结果

“被遗忘权”是根据个人主体的需要有选择地删除关于自己的信息,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选项表述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以偏概全。

五、混淆时态

设错特点

在时间状态、发展阶段的表述上设置选项。

设错手段

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实(又称“未然”)判断为已发生(又称“已然”),或把可能发生的(又称“或然”)表述为必然发生的(又称“必然”)。

识别方法

在辨析此项时,应当注意时态类词语,如:已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