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逐字逐句讲论语(述而篇).pdfVIP

第七篇:逐字逐句讲论语(述而篇).pdf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篇:述而篇

第65讲

请各位找到261页今天开始讲第七章述而篇。先看第一

段经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老彭

这个人,古时候注解有的说是一个人,有的说是两个人。多

数考据是一个人,庄子考证是老子,彭是他一个人名称。述

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没有创作,只是把古代圣人的道叙

述而已。其实述也可以称为创作。为什么呢?比如,周易是

伏羲氏创作的,周文王周公做了注解。后来孔子做了十篇文

章,叫十翼,十翼可以说就是孔子的创作。孔子这十篇文章,

孔子研究后知道。易经是有出世法,也有入世法。春秋也是

孔子做的。在这里他讲述而不作,只是叙述前代,信而好古,

信是相信古人的朴素的道,信古人那种实实在在的做人,做

学问。他拿古人做比喻,他比照为老彭,窃是谦虚的话,为

什么比照老彭呢?根据古人讲的老子在史记有记载,老子在

周家做史官,他看到周家没办法来治理天下,所以他要出关。

当时官令叫尹喜,他看到老子要出关,他就把老子留下来让

他讲一篇文史。他就讲容成氏,古代传说不一样,说他是古

代的一个臣子,说隶书是他创造的。老子把容成氏的学术跟

他说了,5000字,就是老子的道德经,所以孔子说我不创

作的,就像老彭一样叙述容成氏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我们要

学习孔子,孔子说他述而不作,因为古时候只有圣人才能创

造。因为圣人能把事实看的通达,通透,一般人只能述而不

作。孔子已经是圣人他还很谦虚,认为是叙述,而不是创作。

绝不像许多人把抄来的都当成自己的创作。这是我们古代的

优良传统。我们老师写了很多书,但他还是很谦虚的说没有

创作。真实的是自己写出来的才是创作。这是我们学孔子这

章经我们应该有的一个态度。

下面,262页。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默而知之,这里讲的求学修道,用什么态度,

孔子在这里就讲的很清楚,默而知之,就是把学的道理记在

心中,第一句很重要,过去我们读书都要把书记在心里,背

熟了,遇到问题,就能很快出现,特别是修道,随时要记在

心里。第二句学而不厌,厌是没有满足的时候,为什么没有

满足呢,因为天下的知识是无限的,我们不能感到满足,所

以古人都知道,学无止境,所以俗话树活到老学到老。第三

句,诲人不倦,孔子学的是君子儒,不是小人儒,小人儒只

是自己知道就行,不必教化他人,君子儒自己学了还要教化

别人的。所以要诲人不倦。不感觉疲倦。孔子讲的君子儒,

就像我们学佛的讲的行菩萨道是一个道理。菩萨道跟声闻缘

觉是要解决生死问题,自己解决好就行,菩萨不是如此,菩

萨是上求下觉的,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默,学,悔,大

家看看古代的注解很多了。一个是郑康成的注解,人无忧事

于我,我独有之言。朱熹讲言何者能与我焉,这三样我那样

也办不到。然后他加以评论,这三者还是在学的阶段,这是

孔子谦虚又谦虚的讲法。郑康成太夸张,朱熹又太谦虚了。

后来有人指出朱熹是不对的,因为孟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是孔子自己担当,所以就是说是自己,就没有朱熹

所说的谦虚又谦虚是不对的,然而照郑康成说孔子认为只有

自己才能实行学,诲,默是太自高自大了,所以他认为孔子

只是努力实行这三者。这样的解释是不错的,也把经文讲的

清楚了。我们老师雪公的讲法他认为这章的重要的意思是让

人学道,既然是学道,默而知之,默是寂的意思,知是明白

的记在心理,寂是寂然不动的意思,是指本性是寂然不动的,

知是心理要铭记不忘,佛家讲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啊,寂

而常照就是孔子在易经的系辞传的讲寂而不动,感而遂通,

孔子讲的是太极,太极就是我们人人都有的本性。由此看来,

孔子讲的默而知之,就很不相同了。学和教人都不离道,这

一章书就是教人如何学道。默而知之就是教人认识本性,然

后学和教的都是道,就是明心见性,无论是自修化他都是一

样,何有于我哉,雪公讲是全心在道而忘记自我。前面讲的

都有我,是不彻底的,孔子还执着于我,那就不是圣人了。

孔子就忘了自我,一切都在学道上,忘记了自我。这是与外

面不同的,只有学道才能得到这个道,才能了生死。时间到

了。

第66讲。

下面看264页: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

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一章经先看德之不修,德是

先了解一下,德之前讲道。道是志于道的道,道是指人人都

有的本性,就是中庸讲的天命之谓性,天命就是天然,本有

的性,德也是本性,性的本体是寂然不动的,德是动了,是

性的本体起作用了,就是动了心或动了念头了,不动的叫本

性,动的叫德。圣人的本性不管怎么动都是一致的,德是一

文档评论(0)

157****52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