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同名6834).docVIP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同名6834).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同名6834)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教学这类文章一定要能让学人在文言的背后感受并体会到古圣人那颗炙热的心与照耀夜空的灵魂。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应该在教学“文”的过程中落实“文言”,把教学“文言”作为基础手段,把“文化”渗透作为终极关怀。“文言”与“文化”不可背道而驰,顾此失彼,断不可把“文言”与“文化”剥离为两张皮。二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教学目标:

1.落实“加”“鼓”“直”“王”等文言实词与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2.通过把握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经世济民思想。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略)

二、导入课文

直接导入,读课文标题。这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完整的是课文第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这一句话,你读出了怎样的语气?(从语气助词“也”以及句末连续运用的三个虚词“焉”“耳”“矣”中可以读出梁惠王:①充满疑问与遗憾;②自我满意感)梁惠王所做的一切最终结果如何呢?(民不加多)注意“加”是“更”的意思。

三、一读课文,辨“民”义(探讨梁惠王与孟子观点分歧的根本所在)

1.理解梁惠王心中的“民”

讨论一:如果你是当时的“民”,你会依附于梁惠王吗?为什么呢?

(明确:不会。因为: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意味着人民生活不安定;2,“王好战”,意味着社会动荡不安全;3,“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这意味着社会不经困济贫,人民忧患不安心。)注意“检”通假“敛”,是“制止,约束”的意思,“发”是“打开”的意思。“非我也,岁也”是判断句。

讨论二:梁惠王喜欢的“民”一般属于哪一年龄层次的?为什么?

(明确:梁惠王喜欢的是青壮年。因为他“好战”。“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几句话值得我们思考。“河内”闹饥荒,把“民”移到“河东”,为什么还要把一些粮食移到“河内”呢?这说明“河内”还有一部分人需要粮食吃,他们会是哪一部分人呢?“王好战”,梁惠王自然看中的是青壮年,需要保存战斗实力也只能靠青壮年。青壮年需要移到粮食充足的地方,留在闹饥荒地方的只可能是老人和孩子。朱熹说:“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者。”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心中装的只是适合作战的“民”,他保

探讨一:孟子的哪些构想是你期望看到的?

(明确:首先,“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资源,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物质生产。它解决了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能够保证百姓活下去。这也就是首先保证了老百姓的生存权。其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实际上要不断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要活得好。能够让百姓也要享受到富贵人所能享受到的“帛”和“肉”,这实际上就是身份平等权。第三,“谨庠序之教,审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是在物质基础上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百姓的精神文明,活得有品位。这保证了百姓受教育权。孟子的这些构想足以让百姓不仅活下去,还能活得好,活得有意义、有品位。他能让百姓不仅享有生存权,而且享有身份平等权、受教育权。这些都是“民”的应拥有的权利,同时也是梁惠王推行“王道”的重要办法。)注意文言实词“胜”是“尽”的意思,“树之以桑”中“树”是“种植”的意思,“审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是状语后置句。“审”是“宣扬”的意思,“颁”通“斑”。

探讨二:孟子的“王道”思想是什么?

(明确:孟子的“王道”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王道之始”的标志是“养生丧死无憾”。这意味着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都有了归属感。“王道之成”的标志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意味着通过社会教育,百姓特别是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他们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增大。孟子曾说:“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朱熹说:“此言尽法制品节之详,极财成辅相之道,以左右民,是王道之成也。”)

探讨三:“王道”与“民本”有怎样的关系?

(孟子虽然提出推行“王道”的思想,但落脚点是“民本”思想。只不过,他借助“王道”到达“经世济民”的目的。“王道”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拥有天下,而是利于天下百姓。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孟子那颗匡世济民热血沸腾的心。他心忧天下,胸怀博

文档评论(0)

158****956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