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电影制片厂洗印技术发展的回顾.docx

八一电影制片厂洗印技术发展的回顾.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八一电影制片厂洗印技术进展的回忆

郭建;赖丁力

【摘要】本文回忆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洗印车间60年的技术进展简史,概括了胶片电影生产的洗印技术进步.本文对八一电影制片厂洗印车间后洗印时代的进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名称】《现代电影技术》

【年(卷),期】2023(000)008

【总页数】5页(P49-53)

【关键词】八一电影制片厂;洗印技术;进展

【作者】郭建;赖丁力

【作者单位】八一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国人民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八一厂〕成立于1952年,迄今已有61年历史。八一厂的电影洗印工艺,从最初手工制作、半机械化、机械化、半数字化和数字化的历程,现已进入了后洗印时代。在这个历史转折时刻,回忆八一厂洗印技术的进展历程,是很有意义的。

一、手工制作:1952~1954

建厂初期,八一厂洗印车间没有特地的厂房,技术条件格外简陋。洗印工序没有配药设备和洗片机,暗房没有通风设施。当时,底片用柯达显影罐进展手工操作冲洗;

正片的显影、定影和水洗,需将胶片缠绕在木架子上,放在搪瓷澡盆里冲洗,完全

手工操作;胶片的枯燥只能用纱布裹起脱脂棉蘸酒精擦拭水珠,最终用风扇吹干。用放映机替代编辑机,帮助编导进展初编。20世纪50年月的洗印车间是由办公楼临时改建的。八一厂的第一部黑白纪录片《八一运动会》的拍摄制作,第一部

译制片《神经系统和条件反射》的制作,就是在手工制作的条件下,大家齐心协力,困难创业,加工生产的。1952年8月,建立洗印组,生产工具仅有一台16mm

贝尔浩黑白印片机。洗印工作的起点就是:一穷二白加手工制作;革命热忱加没有阅历。

老前辈的一段回忆描述了那时的工作条件:“1952年8月1日,教育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第一届全军运动会,16mm规格的黑白片。当时没有洗片机,完全靠手工操作,把片子缠在木架上,一个架子可缠250尺左右。显影、定影和停显等工序,在自制的木槽中进展,最终水洗底、正片共用一个大木槽,单独一个烘干箱。水洗后的片子用海绵擦去水滴,倒到一个干木架子上,放进烘干箱烘干。整个过程都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很大,暗房中没有通风设备,湿度很高,操作人员常常穿着背心、短裤,光着脚工作。由于手直接泡在药液里,指甲盖都染黑了。当时的配药设备也极为简洁,在两口大缸里进展配药,用木棍搅拌,沉淀一天后使用。药液温度掌握,直接用温度表在药水槽里测量,加温用

磁电棒插到药液槽里,补充液用桶添加。手工缠架子操作是印片技术人员的根本功,要求很严格,不能让胶片重叠。那时的洗片技术考核就是在正式生产以前,学员必需用毛巾把眼睛蒙起来,在师傅面前做胶片缠架子的盲缠演练。”

洗印车间的手工制作完毕于1954年,1953年秋购入三台35mm贝尔浩黑白印片机,建立了配光组。1954年5月,购进两台法国马迪堡印片机,安装了一天美国好斯登〔休斯顿〕洗片机,以引进贝尔浩、马迪堡印片机和好斯登洗片机为标志,洗片印片开头改为机械化,八一厂的洗印工艺开头进展机械化变革。在初步形成机

械化、正规化的洗印工艺流程以后,1954年,八一厂洗印车间近半数的工序走上

了机械化制作的道路。

二、半机械化——机器加工和手工制作:1954~1979

从1954年开头,八一厂的洗印工艺设备间续配套建设。洗片、印片、感光测定、配光、化验和配药等工作环节,形成了早期的洗印工艺流程。

1954年开头从手工转变为机器洗片。至1956年初,洗印车间已经安装35mm洗片机三台,16mm洗片机二台。1955年春,安装了两台南京电影机械厂的复式洗片机。1956年底配置了二台法国D·U·C洗片机,并从这一年开头加工彩色片。印片工序在建厂初期就拥有一台16mm贝尔浩印片机。1953年又间续购进了四台贝尔浩印片机,其中三台35mm、一台16mm规格。1954年以后,购入两台马迪堡,一台前苏联乌卡印片机,一台缩印机。兵强马壮之后,首部八一厂彩色故事片《红霞》于1956年顺当完成。1957年又完成了纪录片《在长征的道路上》的洗印工作,还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加工制作了彩色影片《林家铺子》、《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这次洗印技术升级,用两年的时间顺当完成技术转型。1956年八一厂的电影技术形式的转变,对洗印车间而言,是由手工操作进步到了局部机械化制作,由黑白电影进步到了彩色电影,在技术形式上,整整跨越了一个时代。

而洗印车间的感光测定、配光、化验和配药诸多工序,是使用手工操作时间比较长的工种。它们始终在手工制作阶段徘徊:在建设车间的初期,由于没有设备可用,从制度到实际操作,感光测定都没有实施起来。直到1955年全国感光测定会议以

后,在文化部

文档评论(0)

156****199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