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全国卷)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运河文化的特质是什么?有“生生不息”说、“融合”说;有以人喻义的“脐带”说、“乳娘”说;亦
有包容性、统一性、扩散性、开放性、凝聚性等解释,这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大运河文化内涵认知上的差异,也
说明大运河本身的复杂性、系统性及跨学科等特点。“千年运河、沟通南北”,在“千年”与“南北”所建立
的时空之中,运河“沟通”的功能最为显著。当下,大运河既是国家文化符号,又以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成为
一种文化标签。在“大运河”全景意识之下,大运河物理空间中的“通”在文化空间中演化出了联通、流通、
变通和融通等多重特性与价值。
“联通”是运河人工开挖并利用自然河道联江达海以通四域的功能。封山浚川、连接江河湖海是中国传统
“天下观”和帝王交通天下的文化理想。自春秋以来,各级各类政权所不断进行的开凿运河的实践,正体现了
对这一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时间脉络中,运河经历了由区域内至区域间进而纵贯南北的过程。隋唐以降,大
运河联结的范围扩大至世界范围。大运河跨越区域之畛域,进而通过其他东、西之自然河流及交通枢纽相互联
结,共同构建了中国地域的线性框架格局,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
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保证了国家统一和安全。
“流通”是运河因联通而带来的物流与信息传播,以及进而形成的社会流动。漕运无疑是运河最重要的流
通功能。所谓“漕”者,与车运相对,“车运谷曰转,水运谷曰漕”。隋唐以后,漕运乃“国之大计”,在一
定程度上决定着国之命脉。漕运是国家行为,而包括漕运在内的物资与信息流通则不仅是“国之制”,还是形
塑中国社会发展的“利之道”。大运河已成为一个磁场,吸附着各层次人群作南北流动。人们利用大运河所提
供的交通和通信之便打开了地方间的经济联系。
“变通”指运河本体、漕运制度“穷”则变、变则通的进程及其所折射出的技术更新与观念变革。空间序
列中,运河的开凿,历“小”区域而达“大”中国。微、著之间,既实现了小如“杭(杭州)越(绍兴)易位”
“淮(淮安)扬(扬州)一体”的区位变化,也顺应了大若中原与江南之间的经济地位之更迭。运河的“变通”,
政治层面上终以“利漕运”为目的,社会层面上则以“益平衡”为结果,同时变通本身又体现了古人的思维方
式和精神追求。运河的畅通既蕴含着古人人定胜天、物尽其用的积极态度,其间也有一定程度相地而流、本乎
时势的理性。
“融通”是河流流动所带来的流经区域文化融合的态势。大运河作为人口迁徙、信息传播、物资流通的载
体,使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叠加并彼此渗透,促使京津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淮扬文化、吴
越文化等形成日渐密切的融合。更重要的是,运河的高度流动性也带来社会和文化的高流动率,导致社会纵向
流动加快,弱化了既定人群社会地位的差异,形成了社会及文化的融合。融通,并非指运河将区域文化融为一
体,而是指其形成了“一气周流”的态势。
语文试题(全国卷)第1页(共8页)
当下,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背景之下,“通”依然是大运河文化的逻辑起
点和核心特点,它所演化出的联通、流通、变通及融通的功能虽已部分发生变化,但其精神的核心要义依然可
以贯通古今,万物流通带来的不仅是“扁平世界”的趋势,还有世界文明的互鉴。
(摘编自吴欣《大运河的文化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运河本身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因而造成学者对其内涵认知上的差异。
B.古代帝王交通天下的文化理想,可通过开凿运河“联通”区域内外的方式体现。
C.作为国家行为的漕运,在一定程度上曾决定着国家的命脉,形塑中国社会的发展。
D.大运河功能的衍变体现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