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doc1.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科学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二章《认识空气、保护空气》第3课题的内容。

分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是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的开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学生将从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学习化学方程式,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充分地体现了课改思想。可见,本节课的学习在本章乃至整个教材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课时安排

本课题内容安排三课时完成,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本节内容三维目标达成的要求,以及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材分析后,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教材内容设置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教学重点: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的学习观,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方式改为自主学习方式。新课程的学习观,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师、与生、与教材的互动中进行“学中做”,更要在实践活动、问题情境的探究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做中学”。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主要是:

科学探究法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

(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大胆地将本课内容由两个框题改为三个框题,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发生改变放在了性质之后作为第三个框题讲述,这样将难点分散,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练习反馈,运用新知------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我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激发

思维

1.多媒体展示图片:经过花园闻到花香,湿衣服能被晒干。

2.让一学生拿一洒有香水的小手巾绕教室一周。

讨论与交流

为什么会闻到花香?为什么湿衣服会晾干?为什么会闻到香水味?

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引发学生回想起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然后配合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引出分子做铺垫。

提出研究

课题

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变换一个角度,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并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一定能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揭开自然界许多的不解之谜。

提示学生“变换一个角度看问

文档评论(0)

胡老师K12教育坊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从业20余年,中学高级教师,擅长公开课PPT制作等。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