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docVIP

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宏观经济问题之一,本文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我国三大产业和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历了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成为中国就业的新引擎,就业问题的实质性解决有赖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计量分析

一、引言

就业是西方经济学关心的重要问题。对市场经济而言,一个较小比率的失业或许是必要的,但是,实际失业超过一

定比率就会给经济带来损害。大量失业意味着大量经济资源未加以充分利用,这对一国总产出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奥肯定律表明,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如何使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是各国政府首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根据西方就业理论,解决失业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执行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包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方面,总需求扩张导致企业存货下降,这一情况刺激企业增加产出,于是就业扩大;另一方面,总需求扩张导致价格水平上涨,于是实际工资下降,这将刺激企业增加劳动需求。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从而使就业增加。除了对经济总量分析外,西方经济学也涉及了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尽管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就业结构可能会因为国家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但是其基本趋势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会出现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

我国也长期面临着高失业率的问题。从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看,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尽管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绝对水平看,最高只有4.3%(国家统计局,2007),按西方标准也算得上充分就业,但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未将本身无业人员、下岗人员、未登记失业人员等因素计算在内。另外,我国失业年龄下限高而上限低。国际上从15岁开始统计,上限一般为65岁,也有的无年龄上限;我国男女下限为16岁,上限分别为60岁、55岁。因此,如果按国际统计标准,我国的真实失业率远高于城镇登记失业率,况且我国城镇还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从劳动力供给看,虽然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态势仍很难改变(何平、华迎放,2002)。关于我国的就业问题,前人已经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袁志刚(2001)认为,我国的就业体制仍然带有不少计划经济的色彩,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作,企业的用工制度、工资制度等都亟需改革;黄万阳(2002)认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首先要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学者认为,我国制度性失业严重,即伴随着国有企业的制度转型所产生的失业。

然而,传统经济学在重视经济总量和制度分析的同时,却较少从经济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导致分析得出的结论过于笼统,可操作性差,主次不分明。张晓旭(2007)运用偏离—份额方法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就业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关系,结果发现,对于就业增长而言,结构成分占主导性作用。鉴于此,本文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三大产业来考察,这样可以深入研究国家吸纳就业的能力,并可以有效地分析现阶段出现的问题。

二、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将整体经济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就业人数E为因变量,以三大产业的产值X1、X2、X3为自变量,建立模型为:

E=β0+β1X1+β2X2+β3X3+μ

查阅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4年就业人数和三大产业的产值可以发现,三大产业产值趋势在1992年发生了变化,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上升。这是因为这一年召开了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向发生了转折。本文以1992年为分界点,将数据分为两个阶段考察。

先对1978~1992年就业人口与三大产业产值进行线性回归,Eviews3.1软件显示如下所示:

=16636.33+7.362X1-11.429X2+5.968X3

T统计量(4.182)(5.374)(-2.92)(2.758)

R2=0.98F=187.49DW=1.89

对1993~2004年就业人口与三大产业产值进行线性回归,用Eviews3.1做上述同样操作可得:

=33062.11+5.166X1-14.207X2+6.255X3

T统计量(4.361)(2.769)(-4.743)(2.829)

R2=0.931F=35.996DW=1.98

模型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系数为正,充分说明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对于就业的巨大作用,符合经济学意义。

第二产业的系数为负,是不是说明第二产业在回归方程中失去了其实际经济意义呢?深入分析后发现并非如此,第二产业回归系数负数效应恰恰切合了我国现状中第二产业的

文档评论(0)

mmhaij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