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VIP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Page1/NUMPAGESPages6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

期中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桅杆(wéi)罪愆(qiān)煞尾(shā)应用(yìng)

B鞭挞(tà)卑鄙(bì)寒砧(zhēn)迷惘(wǎng)

C.涔涔(jīn)疟疾(nüè)创痛(chuāng)瑰宝(guī)

D.青蒿素(hāo)祈祷(qǐ)埋怨(mái)精髓(suì)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敲诈疏朗惊愕刨根纠底

B.繁衍热衷怪诞五彩斑斓

C.洗练惊咤亢旱活血化瘀

D.杜撰味心烦燥迂回婉转

3.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网络大时代,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但是科学家、研究者并没有畏葸不前,正在为给人们营造更安全、更优质的网络环境而努力。

B.品牌栏目《人民网评》扣准社会问题脉搏,切中肯綮,勇于发声,引发社会良性的反思和讨论。

C.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要看到城乡发展的差异性,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文化活动,通过送戏下乡、放映电影等方式提升百姓参与度。

D.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不能目无全牛,本末倒置。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孟子主张行“仁政”。他的文章不以雄辩、巧譬取胜,而是言简意赅、辞约义丰。

B.《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

C.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巨著《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雷雨”象征对压抑、束缚的挣脱,也反映当时社会正在酝酿大变动。

5.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厌:厌恶

B.吾何爱一牛爱:爱惜

C.牛羊何择焉择:选择

D.大礼不辞小让让:责备

6.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恶知之恶:哪里,怎么

B.盖亦反其本矣盖:发语词,不译

C.奚暇治礼义哉奚:何,哪里

D.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 B.吾得兄事之

C.振之以威怒 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8.下面所给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夫子之谓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D.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繁体的“戲”字由“虎、鼓、戈”三个象形图符结构而成,今知最早存见于先秦商周的甲骨文和钟鼎文之中,距今约有三四千年的历史。由三个象形图符可将“戲”字释解为头带神兽(虎型)面具的表演者,手握着兵器(戈),在鼓声喧天的节律中尽情舞动着雄健的身躯(图一)。

“剧”字出现较晚,迄今为止甲骨文中未曾发现,小篆体的“劇”字是由“虍”“豕”和“刂”三个偏旁组成,分别代表“虎”“猪”两个动物和“刀”这件锐器,也可以引申理解为两个装扮如“虎”“猪”样凶猛野兽的表演者,手持利器相持角力格斗的场景(图二)。

显然,“戲”与“劇”的结构意义具有相通之处,其表达的都是原始文明中在某种特定场合表演的仪式。这种字、形、义已经透漏出中国戏曲最早的人文内涵。不过,最初的“戏剧”,一词一般是玩笑、游戏、儿戏之意,并无今日之“戏剧”涵义。

“戏曲”即“戏文之曲”,最早指的是宋元南戏,后人将“南戏”与“北杂剧”予以统合,概称曰“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