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pdf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

(2009年10月19日修订稿)

一、现状与需求分析

1.气象台站现状分析

全国现有的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是为获取天气尺度系统信

息而设置的,平均站间距为60多公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地形和气候复杂,现有站网在空间密度和观测频次上,远不

能适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预警的需求。

二、建设规划的编制

1.站网布局原则

(1)平原地区,平均站间距应为20~25公里;经度102°

E以东地区每个乡镇均应建立区域站。

(2)丘陵、山地等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易发的地域,应

根据具体的地形特点、灾害发生情况以及年平均降水量进行

设计,站的间距应当适当加密,平均间距应小于20公里。

.

精品文档

(3)沿海岸基区域站的间距一般为10~20公里;沿大

江、大河、大湖流域和洪涝、地质灾害多发且影响较大地区、

重要干线公路沿线的区域站的平均间距一般为10公里。

(4)大中城市城区内的区域站应根据该城市年降水量、

人口以及灾害发生的特点和公共服务的需要确定自动观测

要素的项目和站点的位置,平均间距应小于10公里,重点

地区可以达到1~5公里。

2.站网气象要素布局原则

各省级气象局区域站的站网布局规划还应根据各气象要

素的代表范围,进行不同观测要素站点间距的合理分配。

(1)降水量、雪深、天气现象、能见度、地面温度等气

象要素所需的站间距最小。

(2)气温、湿度、风等气象要素的站间距约为最小站间

距的2倍。

(3)气压、土壤湿度、日照等气象要素的站间距最大,

约为最小站间距的4倍。

3.站点观测要素设置原则

(1)区域站的自动观测要素至少应该包括降水量。

.

精品文档

(2)为开展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为满足乡镇精细化

天气预报需要和积累气候资料而设置的区域站至少应包括

降水量、空气温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

(3)为重要干线公路布设的区域站,应包括降水量、空

气温度、空气湿度、风向、风速、能见度等气象要素和路面

温度、路基温度、路面结冰、路面湿滑程度等道路状况要素。

(4)在沿海陆地、岛屿、海上平台、浮标、灯塔、大型

桥梁等地方建立的区域站应包括降水量、空气温度、(强)

风向、(强)风速等气象要素;并尽可能布设能见度观测项

目;海域站还可增加海温、海盐、海冰等海洋观测要素。

(5)与国家级观测站、临近区域站之间的距离超过30

公里的区域站应包括降水量、气温、风向、风速、湿度、气

压等要素;或预留气压传感器接口,以备条件具备时挂接。

(6)各区域站均可根据需要增加地面温度、浅层地温、

深层地温、能见度等气象要素。

4.确定建设目标

各省(区、市)气象局应根据业务和服务的需求,依据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典型空间和时间尺度特征,结合当地土

地面积、地理地形特征、天气气候特征、人口密度情况和上

.

精品文档

述布局原则,确定本省(区、市)区域站的建设数量和气象

要素配置类型,并分解到地区级和县级行政区。

5.制定建设规划

根据制定的区域站建设目标,确定区域站仪器设施购置、

仪器备件购置、基础设施工程的规模。

(1)仪器设施需求计划

(2)备品备件需求计划

为保证区域站仪器的及时维修和定期计量标校,须编制

区域站数据采集器、各类传感器按已建区域站总数不低于

10:1的比例配备的备品备件种类、数量计划,以及附属设

施的备品备件需求计划。

(3)基础设施工程计划

文档评论(0)

各类考试卷精编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