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陷阱”,提升思维品质 论文.docx

巧设“陷阱”,提升思维品质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根据您的需求,我为您完成了以下内容的摘要标题巧设“陷阱”,提升思维品质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设计陷阱,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主要内容首先介绍了在概念的本质层面设立陷阱的方法,通过设陷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深刻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其次,论述了在逻辑问题上的技巧,比如利用陷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最后,指出陷阱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影响,强调通过改变和引导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结在本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实例和理论

PAGE5

巧设“陷阱”,提升思维品质

摘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其思维的片断性、具体性很容易使其产生思维定势,在学习数学时会走入一些“陷阱”。面对这种现象,数学老师应认真梳理“陷阱”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设置知识的陷阱,让学生掉入陷阱,思维受阻,不能自拔,产生认知冲突,再诱导他们跳出陷阱。这样对于增强学生对陷阱的防御能力,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较好的效果。当学生经历了“掉入”与“走出”陷阱的过程,他们对知识的记忆会特别深刻。

关键词:陷阱思维定势思维品质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反思和困惑,为什么学生们的数学错题总是会一犯再犯?一些在现场解题或者是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经过纠正之后还仍旧会出现在考试中。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学生们对自己的记忆力充满着“盲目”自信,感觉自己找到错误了,改正了就肯定记住了,结果在原来经过的“陷阱”中又一次犯错。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会被各种“陷阱”迷惑,导致对数学认知出现偏差和错误。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陷阱”的出现也让学生思维弱点和认知缺陷暴露无遗,如果一旦学生能够走出“陷阱”、冲破“障碍”,找到自己错误思维的根源,就会使得数学认知得以发展和深化,获得思维与能力上的“新生”。因此,教学中可以在学生掌握某种推理、某个概念、某种运算的薄弱环节处或是在学生的习惯思维、思维弱点处巧设“陷阱”。以变促思,引导学生尽快走出“陷阱”,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在概念本质上巧设“陷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和思维活动的基础。小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常会形成一种不准确的概念,对此,教师可以在概念的易混淆处或疏忽处设陷,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概念,而且还加深其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1、“惯性刹车”法

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为了有效落实“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点,故设如下陷阱:“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为5cm,另一边为6cm,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给出正确答案:若腰长为5cm,则周长为16cm;若腰长为6cm,则周长为17cm。老师把5cm、6cm分别改成3cm、5cm,追问周长又是多少。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若腰长为3cm,则周长为11cm;若腰长为5cm,则周长为13cm。老师继续把两个已知数分别改为4cm和9cm,追问结果如何。学生轻而易举地答出“17cm或22cm”。这时老师马上“刹车”,要求学生画出这两个三角形,结果他们画不出来,因为周长是17cm的那个三角形根本不存在。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反思后发现题目中有个隐含条件:“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这样的“陷阱”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引蛇出洞”法

在教学“负数的认识”时,会碰到学生经常把正数与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当成“不同意义的量”。为此,在学生思维薄弱处设下“蛇洞”,并让其在“洞穴”里徘徊,再“引蛇出洞”,从而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问题1:零上12℃记作+12℃,那么零下5℃记作__℃。

答:-5℃。

问题2:若-3表示顺时针方向转了3圈,那么逆时针转7圈应记为__圈。

答:+7。

问题3:若冬冬向西走100m记作+100m,那么-50m表示。

答:冬冬向东走了50m。

陷阱:若小明爸爸上个月做生意盈利5000元记作+5000元,那么小明爸爸本月出借1000元记为__元。

生1:-1000元。

(由于前3题都是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牵连。)

生2:错了!不能记为-1000元。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2:因为盈利和出借不是两个相反的量。

师:那谁能改一改,使它能用“+”“-”来表示?

生3:把“出借1000元”改为“亏损1000元”。

在教学概念的本质特征时可以先引诱学生误入“陷阱”,再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从而达到对概念的透彻理解。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后,学生“吃一堑长一智”,对知识的记忆会更加牢固,思维也更加深刻。

二、在逻辑问题上巧设“陷阱”,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思维能力是以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相互渗透、相互支撑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数学能力,是学生发展的基本素质之一。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鲜明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但对抽象的内容缺少逻辑思考。因此,教师应在计算技巧、联系理解等逻辑处巧设“陷阱”,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1、“咬文嚼字”法

在教学多边形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笔者巧设逆向思维“陷阱”,使其在条件中“咬文”,培养其思维的逻辑性。

判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一定等底等高。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