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真实情境中儿童的道德判断 论文.docx

浅析真实情境中儿童的道德判断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标题儿童道德判断的虚拟化模拟研究及实证分析正文近年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研究为儿童道德判断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通过设定真实的道德情境,帮助儿童理解和运用道德规则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情境可能会因文化背景个体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虚拟情境中,儿童的道德判断可能表现为负面偏见或者行为偏好的呈现,如虚荣心自尊心攀比心理等但这种方式下,道德评价通常带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常常受到个体性格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现实中,学校和社会也需要利用虚拟情境来实施道德教育,提高学生

编号:

浅析真实情境中儿童的道德判断

【摘要】道德判断不仅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针对皮亚杰与科尔伯格虚拟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存在的缺陷,本文采用实地观察法,通过置于具体的情境来考察和理解儿童的道德判断,探讨在真实的行为情境中影响儿童道德判断特定的情境因素,旨在阐明蕴涵道德判断的行为选择是情境的函数。

【关键词】真实情境道德判断儿童故事生活教育

课堂上老师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接着问学生:“春游时,你带了两只梨,而同学小明却什么水果都没有带,这时你会怎么办?”全班儿童不约而同地齐声回答:“让一只最大的梨给小明!”老师笑了,孩子们的回答给课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节课成功了!可是,他刚回到办公室,就有学生来报告了,班上的两个小朋友吵了起来,为的是争抢一只稍微干净的皮球玩。

……

往往在看到诸如此类的案例时,老师们都会有所感慨: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现在小孩也复杂很多,言行不一。进而不分具体实际情况“苦口婆心”地进行教育——刚刚在课上讲完让梨的故事,你能明白其中的谦让美德吗?如果人人都不谦让的话,那会怎样?老师希望你……然而,单单从儿童的表面行为引申出对其行为的道德评价是不明智的,藉此并不明智的道德评价对儿童进行道德说教无疑是空洞的——所谓道德说教,正式脱离行为产生的具体真实的情境而诉诸道德规范或美德条目的教育方式。不当的道德教育似乎反衬出我们在道德理解上的不当。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一定要让梨或給梨吗?为什么大梨不该给年龄较小的孔融?小明如果讨厌吃梨怎么办?你事先带的两只梨如果已经说好给某位同学时,怎么办?如果小孩是因为衣服脏了怕被母亲骂而抢皮球呢?如果他们认为某个人玩干净的皮球而其他人玩脏球,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呢?因此我们不能单从谦让的角度进行道德判断。

道德判断的确是要把道德要素从具体的行为情境中抽离出来,易变对行动的道德价值做出评价,因而道德判断往往具有普遍的、理性的色彩。但是,一个行动的价值不止于道德价值,生活的意义并不逊色于道德的价值,行动者的动机也不止于道德理由,至少很难设想一个仅仅出于道德理由的行为动机。因而,当判断者进行道德抽象时,已然面对的不是那特殊的行动本身,它倾向于忽略行动者的实践语境。并且,就上例而言,当谦让和公正两种美德在同一个行为情境中互相冲突时,我们似乎难以遵从其中一个美德作出行为选择,那么,我们是应该像康德式的义务论那样——体现在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烟酒法中——进行可普遍化的抽象道德推理呢?还是像亚里士多德式的美德论教导我们的那样,一个恰当的行动就是在特殊的情境中采纳一个合乎中道的特殊的行动?无论是殊象的生活问题,还是抽象的道德问题,其实都具有复杂难解的一面。形形色色的复杂情境构成了儿童复杂的德性生活,我们是否据此真实地面对了我们的伦理经验?本文试图围绕以上疑惑展开研究和论述。

问题的提出:行为情境与道德判断

概念界定

虚拟情境与真实情境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即根据所要研究的道德概念,例如道德责任,设计编制了一定的保函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对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做出是非对错的评价。从中查明儿童的道德观念。这里为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设置的对偶故事即为一种虚拟的情境,儿童在其中充当的是一个评判者,而非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同样,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为研究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设置的道德两难故事也是将儿童置身于一种虚拟的道德判断情境中。不同于皮亚杰的是,两难故事中的道德判断并不像对偶故事中那样存在着明显的是非对错,因而研究的参与者必须要通过道德推理进行道德诀疑——但他依然还是实践行动的“旁观者”。现实生活中设置虚拟道德情境一般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便于研究者认识、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判断;另一方面源于道德教育的需要,如引言中老师为考验学生对谦让这种道德品质的理解,设置的“孔融让梨”这一虚拟情境。

所谓行为的真实情境,指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一种自然情境,而非虚拟的施加了控制的故事情境。真实生活不是一个经过涤化后的纯洁无瑕的理想世界——我们在那儿可以毫无困难地“追寻美德”;也不是一个抽象化了的只剩下普遍原则的道德世界——我们在那儿可以进行严肃的道德沉思。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与争鸣共存的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多重价值并存的世界里。故儿童在真实生活情境中需要全面地体认生活,而在虚拟的情境中为考察儿童的道德判断或引导儿童的品质而设计的那些故事则太片面了些;真实的道德情境为道德主体提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