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长寿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解析版).docxVIP

2022-2023学年重庆市长寿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2

重庆市长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B卷)

一、文本阅读(共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传统语境中,“才子”一般用于称赞富有文学才华之人,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多数情况下,“才子”之“才”均作“文才”理解,鲁迅将明代人情小说分出“才子佳人”一类,并指出其中“所谓才者,惟在能诗”(《中国小说史略》),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才子”一词最早出现时,“才”却并非专指“文才”。《左传》载高阳氏和高辛氏各有“才子八人”,合称“八元八恺”,是传世文献中“才子”概念的最早用例。这里的“才子”之义可以理解为“某家族中具有政治德行之才的苗裔”,与后世“才子”的义涵有较大差别。那么,从何时开始,“才子”与《左传》中的原义脱离了关系呢?最早可追溯到西晋潘岳的《西征赋》。潘岳作《西征赋》述行怀古,历数西汉名臣,其中特别举出“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贾谊出身甚微,家世无闻,却被称为“才子”,显然与《左传》中的意思有所区别。那么潘岳称贾谊为“才子”究竟何意?《西征赋》将贾谊与“终童山东之英妙”并称,是针对终军之年少而言。东汉文章常将终军、贾谊并称,喻指少年英才。《晋书·潘岳传》载:“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谓终、贾之俦也。”可见,潘岳也曾因年少有才被比作终、贾,他对终、贾并称背后的文化意义自然再熟悉不过。因此,《西征赋》中的“才子”不再是《左传》中的“苗裔”之义,而是与“英妙”相对,重点在强调两人年少成名。

不过,真正使“才子”义涵转向“文才”的关键,是《西征赋》将“才子”与“贾谊”绑定的做法。在汉代,贾谊的形象以“贤臣”为主,人们主要关注他的学问和政治能力。到了南朝以后,贾谊则越来越多地被当作知名文人来看待,他的“才”也越来越多地被指向文才。《文心雕龙·才略》说“贾谊才颖,陵轶飞兔,议惬而赋清,岂虚至哉”,将他当作西汉辞赋之士的代表人物,强调其“文才”。在这样的语境下,用以形容贾谊的“才子”之“才”,也开始指向“文才”。

南朝以“才子”表示“文才之士”的例子中,最令人瞩目的是梁武帝对“才子”评语的频繁使用。梁武帝经常在大臣展现文才之后,将之评为“才子”,且均偏指文才而言,这与他的用人政策息息相关。南朝取士标准,无非才能、门第两项,即使世族子弟,也必频繁展现出众的文才,方能获得美职。在这种风气下,出身较低的士人想要得到拔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文学上取得佳名。梁武帝为打破高门士族对仕宦的垄断,曾大力改革选官政策,尽量提拔次门、寒门和吴地士人。被梁武帝冠以“才子”头衔者,大部分都非高门,但均是武帝想要重用的对象。“才子”中的“才”既有《左传》中“政才”的传统义涵,又包括《西征赋》和南朝以来“年轻有为”和“文才”的新兴义涵,恰好符合梁武帝提拔年轻文才之士出任要职的目的。

在“才子”偏指“文才之士”的用法流行之后,又出现了“辞人才子”的搭配。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明确将“才子”与“辞人”并列,定位为诗赋创作者。后来的《文选序》《北齐书·文苑传序》等文献中,便均延用“辞人才子”或“词人才子”代指文才之士。唐代,“词人才子”或“才子辞人”的说法更是成为固定搭配,“才子”偏指文才的义涵由此进一步固定了下来。

综上所述,“才子”一词的义涵由《左传》中仅指“某家族中具有政治德行之才的后裔”转变为“富有文学才华之人”,虽看似复杂,但都与魏晋以后文学逐渐受到重视、文才在政治与社会中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密切相关。

(摘编自徐俪成《从政才到文才——魏晋南北朝“才子”义涵的确立》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管是正史还是各类文学作品之中,“才子”一词开始大量出现,无疑与这一时代文学的进一步自觉乃至独立,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的“才子”指诗才。钟嵘《诗品》中亦言:“预宗此流者,便称才子。”将才子这一概念纳入其诗学批评体系。“才子”一词由此逐渐固定,形成了成熟的才子概念,指才高词赡的诗人或作诗者。

进入唐代,出现“大历十才子”这样的以“才子”命名的诗学集团,据《唐才子传》的相关记载,此十人俱是诗才俊雅之人。另外,如元稹与杜牧之类的风流才子,他们风流多情,流连于风月场所,但因其写得一手好诗,便被时人解释为才情的体现。这一时期,才子除了指诗才高超的诗人,亦指风流蕴藉的诗人。

宋元时期,唐代“元才子”所开辟的风流蕴藉的才子概念由柳永接续,伴随着对柳词“才子词人”的误读,产生了“风流才子”这一“才子”下位概念,形成了主要基于仪表、情爱而非诗才、辞才的市俗化风流才子形象。另一方面,出现以“才子”命名的诗史专书《唐才子传》,传统才子概念(诗人)在诗学及诗史领域的使用日趋成熟。

明清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牧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