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森林里的珞巴人为例》浅谈具象化教学策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docx

以《森林里的珞巴人为例》浅谈具象化教学策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森林里的珞巴人》为例,浅谈具象化教学策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音乐和音响是抽象的艺术,我们很难也无法用直观的形式如实地呈现。作为声音艺术,它不像语言艺术的表达方式具有具象性,每一个人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并且音乐本身传递的信息也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我们说音乐这门声音的艺术,相比于其它如视觉或语言艺术门类更加抽象、不确定。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利用游戏、绘画等方式具化音乐形象,不仅可以更好让学生参与音乐,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感知。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具化音乐形象,不但能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接受更多的信息,还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以《森林里的珞巴人》为例,浅谈具象化教学策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具象化;抽象的;音乐形象

一、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化和推进,为当前中学音乐教育注入了很多新的活力。但是在当今的初中音乐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音乐课不够重视

由于现在很多学校仍存在着一切围着中考转的现状,导致音乐课程被很多孩子和家长定义为“小学科”。也由于这种固有的观念,所以引发了很多学生对音乐课不够重视和消极参与的问题。虽然近两年音乐已纳入中考必考科目,但是很多学生已然把音乐中考当成应试来看待,而非真正的美育。

2.教师教学模式落后

虽然初中音乐课在中学课程中一直是一门必修课,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学背景下,初中音乐课程的研究起步的比较晚。虽然课程改革还在不断地深化,但是仍存在着部分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只注重传授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创作机会少、情境化教学水平低下,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状。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讲授、忽视学生实际和情感体验环境营造也会导致音乐教学内容抽象化严重,学生难以理解等问题。

二、初中音乐具象化教学策略

2011年在YouTube,一位年轻人DoodleChaos,用一个在线条上骑行的雪橇小人演绎世界经典名曲,有趣的将古典音乐具象化,掀起了一场网上欣赏古典乐的热潮。DoodleChaos在互联网上制作的动态的雪橇小人,也是将音乐具象化的一种表现。那么这种音乐具象化的方式也可以很好地运用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具象化教学策略。例如初中阶段注重情境再现和内容的具象化,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尤其是音视频技术开展具象化教学;也可以结合音乐教学的具体内容,利用音乐与画作结合的方式以图画的方式层面音乐内容;还可以根据音乐教学内容创设角色情境,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强化教学设计,化抽象音乐教学内容为有形;充分运用音乐舞蹈、图片、绘画、线条等教学将抽象的音乐情感及艺术特征形象表达;注重音乐节拍、旋律等细节教学中的适当改编与灵活运用。

三、具象化教学策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情境具象化音乐,感受音乐节拍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传统的单一聆听的教学模式不仅会让学生对音乐审美疲劳,还会让孩子对音乐产生距离感,认为音乐是深奥难懂的,从而不愿去聆听去思考。那么我们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音乐的风格特点,去采用有效的“具象化”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参与音乐。例如《森林里的珞巴人》这一课的A主题的前半段,音乐欢快节奏鲜明。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音乐水平来编创多声部的节拍。引导学生围成圆席地而坐,跟着音乐去打击节拍。在感受节拍的过程中,他们还能跟着音乐体验到珞巴族节日庆典中篝火晚会的热烈气氛。

2.巧用“谐音”,感受不同音乐语言的魅力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很多的民族音乐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不同民族语言的特别之处。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觉得抽象难懂,从而不愿去参与感受。在珞巴族的民歌中,有一种庆典类歌曲被称为“夹衣”,这类歌曲的特点多为一句旋律不断地重复演唱,且趁词较多。那么在《森林里的珞巴人》这一课A主题的后半段就出现了一段人声演唱,这段人声演唱的曲调就来源于珞巴族的民歌“夹衣”。并且这段主题旋律也贯穿了整首作品。如果这里的教学我们只让学生简单的聆听,那么他们就会很难感受到这类民歌的风格特点,所以在这段音乐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用谐音来代替珞巴族语言,让这段音乐更加具象化。这不仅能让孩子们跟着音乐演唱,感受珞巴语言的魅力,还能够让他们更准确的体验到这类音乐的旋律特点,从而也能够提升孩子们在音乐课堂的参与度。

3.“舞动”音乐,感受民族音乐特点

珞巴族的人们非常热爱舞蹈,每次到节庆的时候牧民们总是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在《森林里的珞巴人》这一作品B主题的前半段,音乐优美流动性强具有舞蹈性。珞巴族的人们一直到20世纪50十年代仍过着刀耕火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