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事迹(7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事迹(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既然这样,那么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事迹有哪些?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事迹,供大家参考!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事迹篇1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22年1月16日),诞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日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949年毕业于北京高校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讨论院副院长、讨论员、高级科学顾问。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讨论、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进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月起,在提倡、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讨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22年获202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2022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国防科技事业改革进展的重要推动者”。2022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同年9月17日,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事迹篇2

在中子弹突破中,于敏作为主要领导人和参与者,提出了中子弹的设计指标,明确了中子弹探究的主攻方向,指出了某些关键技术问题和难点,讨论了热核反应中等离子体过程,分析了中子弹的反应规律并归纳为三个阶段,提出了推断聚变点火裕量的主要判据和提高裕量的措施。

作为第一完成人的“中子弹装置的突破”工作,荣获198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事迹篇3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胜利。转年,在听取汇报时提出:“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马上要求有关部门作出全面规划。

于敏就是在这个时候率队加入二机部第九讨论院(今中国工程物理讨论院)理论部(今北京九所)的,与主任邓稼先和副主任周光召、黄祖洽、秦元勋、周毓麟、江泽培、何泽慧,共同被称为理论部“八大主任”。

杜祥琬于1965年3月到理论部报到,那年27岁,是理论部里的小字辈。

他说:“当时,我们不分领导职务大小,一律以‘老’‘小’相称。邓稼先、周光召、于敏叫老邓、老周、老于,我是小杜。大家经常在一起开‘鸣放会’,不管老小,谁有想法,都可以到黑板上去画、去说。从不同的看法中发觉每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事迹篇4

1984年的12月,新疆核试验基地。

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早起刷牙拖鞋都会被冻在地上。

这次试验,参试人员都倍感压力。一次争论会,大家刚刚坐定,心有触动的陈能宽突然吟诵起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担心席,食不甘味……”在场的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的接下去,狭小的会议室宁静的没有其他声响。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次原理试验的圆满胜利,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敏来说,“安静”是沉得下来、钻的进去的科研精神,更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的气节。少年时在天津沦陷区的记忆,让于敏非常仰慕文天祥、岳飞、林则徐等人,更是喜爱杜甫、辛弃疾等肤浅豪放的诗词。

他教会孙子的第一首词便是岳飞的《满江红》。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事迹篇5

未曾出国留学的于敏,自谦是“地道的国产”。但他对自己的同学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沟通和开阔视野。因此,他鼓舞同学出国留学,但有一个条件——“开过眼界后就回国作贡献”。

氢弹理论的探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当时被核大国列为涉及国家平安的最高机密。因此,要在短期内实现氢弹研制理论上的突破,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为了尽快研制出我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昼夜奋战。然而,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始终找不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

重大转折点发生在那一年秋天,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外地用计算机进行优化计算。在“百日会战”里,他和同事们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氢弹原理一经突破,全部人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造出氢弹。但是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