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热载体与生物质颗粒之间的传热研究.doc

固体热载体与生物质颗粒之间的传热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1

固体热载体与生物质颗粒之间的传热研究

摘要:为研究生物质颗粒与陶瓷球固体热载体之间的传热规律,利用自制散体颗粒换热实验台对陶瓷球热载体与气体之间的对流传热特性以及生物质与陶瓷球颗粒之间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解析法和RMC关联式法分析出单陶瓷球颗粒与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分别为291.3W/(m2·℃)和200.3W/(m2·℃),确定的陶瓷球热载体与生物质颗粒群传热的准则方程分别为Nuc=176+0.079Rec和Nuc=22.97+0.2251Reb,为固体热载体加热生物质热解规律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引言

生物质在反应器中的热解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期间受颗粒相的流动、气固多相间的传热传质及热化学反应动力学等过程的影响,即颗粒流动影响传热传质,而传热传质影响热裂解过程。因此要全面揭示生物质的热裂解机理,需要从颗粒相的流动、气固多相间的传热传质以及生物质热裂解化学动力学三方面综合研究。目前,涉及颗粒的传热研究以流化床和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居多[1~5],而对于高温固体热载体加热工艺下的生物质热裂解机理的研究较为鲜见。而研究其传热规律有助于该工艺的优化和热解机理的科学了解。

本文利用自制散体颗粒换热实验台对热载体颗粒与气体(以空气代替热解气体产物)之间的对流传热特性以及生物质颗粒与陶瓷球热载体之间的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数据,利用解析法和无量纲分析方法对单热载体颗粒与空气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进行分析计算。并对陶瓷球热载体与生物质颗粒群的对流换热进行分析,确定颗粒群的传热准则方程,为固体热载体加热生物质热解规律的研究奠定基础。

1实验台与材料

研究采用的散体颗粒换热实验台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陶瓷球热载体、生物质粉颗粒喂料器、下降管、颗粒分离装置、计算机温度检测系统。其工作原理为:加热到预先设定温度的陶瓷球热载体,迅速放入陶瓷球喂料器的料箱并进行温度控制,从螺旋喂料器喂入的生物质粉和从热载体喂料器喂入的陶瓷球沿下降管混合向下流动,从而发生热交换。混合颗粒在下降管下端的分离装置内实现分离,陶瓷球和生物质粉分别落入不同集料箱并利用T型热电偶进行温度数据采集。而气体温度利用抽气热电偶在下降管各采样点采集数据。

下降管采用长1600mm、内径110mm绝热性能较好的PVC管材制成。为减少管壁的热损失,管内壁附上一层厚度为25mm泡沫绝热材料,外壁利用硅酸铝喷丝毡进行保温。从上管口向下分别在100、400、800、1200和1500mm5点放置安放T型铠装热电偶用以测量管内气体温度。

实验中陶瓷球为直径2mm的规则球体,生物质为60~80目的玉米秸秆粉。

2实验结果

以温度为90℃的陶瓷球、其质量流量分别为1.0、1.2、1.4kg/min进行陶瓷球热载体与空气之间的对流换热实验,下降管内空气与热载体换热前后的初、终温度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在上述热载体流量下,以陶瓷球与生物质质量比分别为15∶1、20∶1、25∶1进行热载体和生物质颗粒之间的换热实验,热载体颗粒与生物质颗粒换热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

3分析与讨论

陶瓷球热载体、生物质颗粒在下降管内与空气的换热属于多相流动与传热现象,存在颗粒与颗粒之间、颗粒与壁面之间的碰撞接触导热、颗粒与空气之间的对流换热以及管壁面对颗粒的辐射等传热方式。而颗粒流动PIV实验研究表明[6]:除管道边壁附近外,2种颗粒在下降过程中与壁面间的碰撞几率很小,而且管壁所附有的绝热材料导热系数极小,可以忽略颗粒与管壁的碰撞传热;而陶瓷球在下降过程中不存在碰撞,因此也不必考虑陶瓷球颗粒之间碰撞接触时的导热传热。颗粒流动实验发现,陶瓷球与生物质颗粒充满整个管道,互相遮挡,因此虽然存在辐射,但其传热相互抵消,因此可以不予考虑辐射传热的影响。MansooriZ也认为在稠密颗粒系统中,在低于600℃时,辐射传热的影响很小,可以不予考虑[7]。这样,分析中只需要考虑陶瓷球和管内空气的对流换热。而对流换热的分析,即是对对流换热系数的分析求解。

3.1单热载体颗粒的对流换热系数

3.1.1解析法

假设当陶瓷球热载体在下降管内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时,tc时刻放出的热量全部被空气吸收,则

3.1.2RMC关联式法

RMC法是由RanzWE和MarshallWR于1952年提出[8],其方程为

利用上述2种方法,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陶瓷球热载体与空气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如表3所示。其中解析法是根据陶瓷球热载体与空气在入口和出口处的温度数据计算的,因此可以看作是整个下降管内的平均换热系数。而RMC法是根据下降管出口处的运动参数和物性参数计算的,是局部换热系数,故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3.2颗粒群的传热分析

3.2.1热平衡分析

文档评论(0)

马家沟里的鱼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