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伤寒杂病论》津门本(正文,黑白双面,295页).pdf

3《伤寒杂病论》津门本(正文,黑白双面,295页).pdf

  1. 1、本文档共29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三版《伤寒杂病论》津门本以湘古本为主、桂林本为次、结合第七版、白云阁本、邕宁本等

前言

《伤寒杂病论》历代版本源流初探——津门-马良(鲁丁)述

一千七百年以前,中国东汉时期,中原南阳地区张仲景,正值炎汉之季,军阀兵乱,疫

病流行,自己用毕生的临床实践与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进行学术探求,一生十三易其稿,完

成了人类医学史上第一部流行病学之伟绩——《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

《伤寒杂病论》自传世以来,仲师之稿前后计有十三,通过不同的传抄途径,至隋唐年

间已有以下四种不同传本,即:

(1)晋·王叔和撰自仲景第七稿成《伤寒论》十卷。后世宋·治平本、明·赵开美复刻

本、成无己注本以及海外传本,如唐后传日本康平本,朝鲜《医学类聚》(现只见江户本),

明·永乐大典(医药卷)两书《伤寒论》部分,据内容、体例考,均为第七稿传本或近七稿传

本(如日本康平本)。

(2)隋唐卷子抄本保存在敦煌石窟中,如现藏英、法两国之卷子残本,据我考证当为早

于第七稿之残留传本,也是现今所能见到的张仲景最早之前期稿本内容(仅见“平脉

法”“伤寒例”二部分于《敦煌古医籍考释》中)。

(3)《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以及四川涪陵古本,就其内容,当为第七稿至第十二

稿之间的仲师稿本之传本残卷。

(4)广西桂林两传本即桂林名医罗哲初手抄后刊行本和西安黄竹斋白云阁本(抄自清末

张绍祖先生传本),两本皆源于世传张仲景第十二稿传本,故合称“桂林本”。近百年在江

西发现,后经湖南刘昆湘编辑(称“湘古本”或称“长沙本”)和广西劳有安主任传今的明

抄本(或称邕宁本),此两古传本据我考证为《伤寒杂病论》含其第十三稿内容之传本残卷。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第七稿(晋·王叔和撰次本)和第十二稿(两桂林本),第十三稿

(湘古本、邕宁本)及其相关的诸多版本,它的真伪价值只能通过考其内容异同,据其相关史

料予以佐证,对其客观地评价得知。

清·光绪时期桂林名医左盛德(罗哲初之师)言“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

寒一书,相传共为一十三稿。……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

吾所藏者较,其问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

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张绍祖学正先生所言第七稿、第十二稿、第十三稿,所论之学

术价值如何?史实性又何如?不妨我们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第十二稿桂林本《伤

寒杂病论》、湘古本中有代表性的某些条文的变化、区别来探索一番。

《伤寒论·太阳病》篇“证象阳旦”一节,第七稿诸传本:(宋30)〖倪34〗“问曰:证象

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康平本多“燥”字),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

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康平本“此”字作“之”字)?答曰:寸口脉

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康平本亦作“形”字)象『桂』

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

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

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第十二稿(桂林本)、第十三稿(湘古本为代表)此节两本互校后如下:〔津358〕【桂6.31】

“问曰:太阳病,证具阳旦(桂林本作“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

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为风,

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

1

第十三版《伤寒杂病论》津门本以湘古本为主、桂林本为次、结合第七版、白云阁本、邕宁本等

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芍药甘草』以救液,『胃承气』调以止其谵

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阳旦』证”历来医家注释云,仲师所指为『桂枝汤』证,此所云非仲景原宗旨也。

今据敦煌残卷本载梁·陶弘景记录了汉代《汉书·艺文志》录目的“汤液经法”所传诸方,

其古“经方”“大、小阳旦汤”“大、小

文档评论(0)

知识贩卖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