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素《春闺思》诗词翻译赏析.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仲素《春闺思》诗词翻译赏析

张仲素《春闺思》诗词翻译赏析

春闺思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注释:

[1]渔阳:秦渔阳县在今天津蓟县,秦、汉、魏、晋、渔阳郡治此。隋末改无终县为

渔阳。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明省入蓟州。今

为蓟县。现蓟县西北有一山,名曰渔山,县城在山南,故名渔阳……

译文:

袅袅城边的垂柳,

青青路旁的柔桑。

提篮忘了把桑采,

凝思昨夜梦渔阳。

赏析一:

唐代边境战争频仍,后来又加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唐诗中,包含

广大量描写征夫思妇相互怀念的作品。张仲素是以写闺情见长的。他的这类作品,除《春

闺思》外。还有《秋闺思》、《秋夜曲》等,皆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本诗写征人妻子在春天里思念丈夫的心态。诗的开头,紧紧扣住一个“春”字来写。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为我们展现了一派郊野的春光。“袅袅”是形容柳树随风

摇曳的情态,“城边”则交代了具体的环境。柳树是春景中的典型描写对象。诗人在此既

是写实,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深意。柳树的千丝万絮,不正隐含着对征人的“千思万绪”

吗?在这种场合提及柳树,的确耐人寻味。第二句写到桑树,以便为下句“采叶”作铺垫。

“青青”是形容桑叶茂盛的样子,“陌上”是采桑的地方。这同样是实中见虚的写法。句

中“陌上桑”一语,本是汉《乐府·相和曲》名,一日《艳歌罗敷行》。晋·崔豹《古今

注·音乐》中说:“《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

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

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歌以自明焉。”诗人在此除了实写陌上春色之外,也是有意

地用典,借《陌上桑》的故事,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之情。

第三、四两句从写景转为写人。“提笼忘采叶”,这是作者撷取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

生动画画:采桑女手提竹笼而立,却忘了采摘桑叶。这是一尊多么纯洁美丽的雕像!《诗

经·卷耳》有句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上古时代的女子因

怀人而忘了采卷耳,唐代的妇人因思亲而顾不上采桑叶。这其间相去千百年之久,而人们

的感情特征竟是这样惊人的相似。

第四句“昨夜梦渔阳”补出“忘采叶”的真正原因,同时也点明了本诗的主题。“渔

阳”是征戍之地,是亲人所去之地。关河万里,只有梦中才能前往。昨夜梦中相见,其悲

喜交并的情景,至今仍萦绕在脑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难怪主

人公要“提笼忘采叶”了。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构思新巧,剪裁精工,画面鲜丽,蕴意深远,是值得一读的好

诗。

赏析二:

风俗画画家画不出时间的延续,须选“包孕最丰富的片刻”画之,使人从一点窥见事

件的前因后果。这一法门,对短小的文学样式似乎也合宜,比如某些短篇小说高手常用

“不了了之”的办法,不到情事收场先行结束故事,任人寻味。而唐人五绝名篇也常有这

种手法的运用,张仲素《春闺思》就是好例。

这诗的诗境很象画,甚而有几分象雕塑:一位采桑女子手提空笼(一种篮状竹器),

斜倚在树旁,神情恍惚若有所忆……从这凝思的.顷刻,借助作品标题(可命名为“梦渔

阳”),观众会悟到很多画外之意。当然,诗毕竟是诗,终究有许多画图难足而只有文字

可以传达的东西。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

“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

荡的无边春意。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蚕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绿。女儿采春

桑,歌吹当春曲”(《采桑度》),真可谓“无字处皆具义”(王夫之)。于是,这两句

不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

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

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

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

她身在

文档评论(0)

文档达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小小文档,我的最爱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