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服装史复习资料.pdf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外服装史复习资料

中外服装史复习资料

一、中国古代服装史

1、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服装以长袍为主,采用麻布制成。由于当

时社会等级制度严格,衣服的质地和颜色也成为了身份的象征。

2、春秋战国时期:该时期的服装款式多样,其中包括上衣下裳、深

衣等。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随着纺织

业的发展,丝绸开始被广泛应用。

3、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服装以宽袖长袍为主,面料多为丝绸和细

布。该时期的服装设计开始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男女皆穿直裾袍。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该时期是一个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服装款式多

样,包括衫、袍、裾等。在这个时期,受佛教文化影响,服装颜色开

始变得素雅,面料也多为丝绸。

5、唐朝时期:唐朝时期是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该时期的

服装款式多样,包括唐裙、唐衫等。唐朝的服装色彩鲜艳,图案独特,

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开放。

6、宋朝时期:宋朝时期的服装以长衫为主,面料多为丝绸和棉布。

该时期的服装设计注重简约和自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内敛和含蓄。

二、中国近代服装史

1、晚清时期:该时期的服装受西方文化影响,开始出现中西合璧的

风格。男子的服装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的服装则以旗袍为主。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服装风格多样,包括中西合璧、古典主义、

现代主义等。这一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加深,西服开始逐

渐流行。

3、建国初期:该时期的服装风格以简约为主,受苏联文化影响,列

宁装和军便装成为了当时的流行款式。

4、改革开放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服装风格开始向多

元化发展。西服、夹克、牛仔裤等西方服饰逐渐普及,同时中国本土

的服装风格也开始复兴。

三、外国服装史

1、古代时期:古代时期的服装风格因地域和文化差异而异,包括古

埃及的腰布、古希腊的束胸衣等。

2、中世纪时期:中世纪的服装风格以长袍和束腰衣为主,同时染色

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服装色彩的多样性。

3、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风格追求华丽和繁复,大量

使用绸缎和宝石。

4、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的服装风格以实用为主,随着纺织

工业的发展,廉价的大众化服装开始出现。

5、现代时尚时期:现代时尚时期的服装风格多样,包括各种国际流

行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开始影响服装

设计。

总结:中外服装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领域,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服

装风格和特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和

社会发展。也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服装选择和搭配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参

考。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文章结构如下:

首先,简要介绍中外教育史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

层面分析中外教育史的发展历程;最后,总结并评价中外教育史对现

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一、中外教育史背景和意义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类文明的不

断演进。中外教育史作为研究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旨在探究教育理

念的演变、教育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对社会进步的推动。通过对中外

教育史的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原因,为今

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中外教育史发展历程

1、宏观层面

在宏观层面上,我们可以将中外教育史的发展大致划分为古代、近代

和现代三个阶段。古代教育以传授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和基本生活技

能为主,如古埃及的寺庙学校和古希腊的哲人学院;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世纪出现了教会学校和世俗学校,如欧洲的巴黎大学和中国的国子

监;到了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如德国的洪堡大学和中国的北京

大学。

2、微观层面

在微观层面上,我们可以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

法等方面来分析中外教育史的发展。以中国为例,孔子的“有教无类”

思想、朱熹的“格物致知”观念以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都在

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时,科举制度的兴起、国子监

的设立以及书院制度的盛行都在不同时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三、总结与评价

通过对中外教育史的复习,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

步紧密相连。从古代到现代,教育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不断

完善。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使得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呈现出多样性。

在评价中外教育史的作用时,我们应充分肯定其对现代教育体系的形

成所做出的贡献。从古代到现代,每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制度

的改革都为后来的教育

文档评论(0)

152****7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