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专家讲座Lectures
所谓失效率,是指工作到某一时刻尚未失效的产
品,在该时刻后,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控制
失效,其目标就是将失效率降低到可容忍的程度之下。
功能安全技术与应用知识讲座
第六讲安全相关系统
——失效率与失效控制方法论
文冯晓升
安全相关系统的失效控制思路是带有内化倾向的,“IEC60050-191”)。
将所有可能导致失效的问题,全部作为自身的问题来予对于低要求模式的安全相关系统,我们要考核的是
以解决。这就像修行,不见人过,只见己非。失效控制当让其工作时,其不能正确工作的概率,如:SIL1意味
大致需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一般意义上的内部问题,着当让其工作时,其不能正确工作的概率在1/10~1/100
如安全相关系统的自身随机硬件失效和系统性失效。二之间。对于连续模式和高要求模式的安全相关系统,我
是一般意义上的外部问题,如使用的错误,供给、服务们要考核的是其在单位时间内出错的概率,如:SIL1意
上出现的问题,外部事件的防护问题,包括自然的外部味着其在工作100000h~1000000h之间,出现错误的
事件,如地震、雷击、下雨等;人为非故意的外部问题,可能性小于1次。
如停电问题、EMC(电磁兼容性)问题、飞机失事等,理解了失效率的概念,就有基础来理解各类失效的
以及人为故意破坏的问题等。控制方法。控制失效,目标就是将失效率降低到可容忍
所谓失效率,用略为通俗的话说,是指工作到某一的程度之下。
时刻尚未失效的产品,在该时刻后,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按前面所说,安全相关系统的失效分为:随机硬件
效的概率。我们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是概率问题,不能简失效、系统性失效、使用的错误、供给的失效、服务错
单地用“绝对有”和“绝对没有”来理解。安全问题的误导致的失效、自然的外部事件导致的失效、人为非故
存在是以概率方式存在的,而且往往是以小概率的方式意的外部事件导致的失效、人为故意破坏导致的失效等。
存在的。我们要做的是,结合事件的后果,把这个小概以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失效,分别介绍采用的方法论。
率事件的概率(发生的可能性)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随机硬件失效
安全相关系统按其工作的状态,一般分为安全相关在硬件中,由一种或几种可能的退化机制而产生的,
控制系统和安全相关防护系统。相对应的安全相关系统按随机时间出现的失效。
以下面两种操作模式运行。在各种部件中,存在以不同速率发生的许多退化机
要求模式:仅当要求时,安全功能才将被保护对象制,在这些部件工作不同的时间之后,这些机制可使制
导入规定的安全状态,要求模式又分为低要求模式和高造公差引起部件发生故障,从而使包含许多部件的设备
要求模式。将以可预见的速率,但在不可预见的时间(即随机时间)
连续模式:安全功能将被保护对象保持在安全状态,发生失效。
是正常操作的一部分。随机硬件失效和系统失效的主要区别是,由随机硬
我们用两种类型来考核安全相关系统的失效率,对件失效导致的系统失效率(或其他合适的量度)可用合
于低要求模式的安全相关系统,用要求时危险失效概率理的精确度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功能安全技术与应用知识讲座__第八讲_相关系统_系统性失效及其控制方法_冯晓升.pdf
- 功能安全技术与应用知识讲座__第二讲__功能安全的实现_安全相关系统_冯晓升.pdf
- 功能安全技术与应用知识讲座__第七讲_安全相关系统__失效控制方法论_冯晓升.pdf
- 功能安全技术与应用知识讲座__第三讲__安全相关系统_行为和要求_冯晓升.pdf
- 功能安全技术与应用知识讲座__第四讲__安全相关系统_故障错误与失效_冯晓升.pdf
- 功能安全技术与应用知识讲座__第五讲_安全相关系统_失效控制与失效率_冯晓升.pdf
- 功能安全技术与应用知识讲座__第一讲__什么是功能安全_冯晓升.pdf
- 第二十九讲_安全产品SIL认证的鉴别和评估_熊文泽.pdf
- 第二十四讲__FMEA工作原则及基础工作的重要性_唐环.pdf
- 第六十五讲_基于ASIC技术的功能安全认证浅析_熊文泽.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