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翻译 (1).pdf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翻译 (1).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导语】《道德经》的主题众说纷纭,从不同⾓度解读,《⽼⼦》呈现出不同⾯。下⾯⽆忧考就为⼤家整理了《道德

经·第⼗六章》的原⽂及翻译,希望⼤家喜欢。欢迎阅读!

《道德经·第⼗六章》

作者:李⽿

古之善為⼠者,微妙⽞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儼兮,其若客;涣兮,

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混兮,其若浊。浊⽽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

盈,故能蔽不新成。

《道得经·第⼗六章》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的⼼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扰、诱惑,⼈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灵

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②作:⽣长、发展、活动。

③复:循环往复。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⑥静⽈:⼀本作是谓。

⑦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命。

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⑨明:明⽩、了解。

⑩容:宽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然的天,或为⾃然界的代称。

《道得经·第⼗六章》翻译:

尽⼒使⼼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齐蓬勃⽣长,我从⽽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

各⾃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命。复归于⽣命就叫⾃然,认识了⾃然规律就叫做聪

明,不认识⾃然规律的轻妄举⽌,往往会出乱⼦和灾凶。认识⾃然规律的⼈是⽆所不包的,⽆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

周全,周全才能符合⾃然的“道”,符合⾃然的道才能长久,终⾝不会遭到危险。

《道得经·第⼗六章》解读:

以往⼈们研究⽼⼦,总是⽤“清静⽆为”、“恬淡寡欲”这⼏句话概括⽼⼦的⼈⽣态度。但从总体上看,⽼⼦⽐较重视清静⽆

为,主要是就治国治世⽽⾔的政治⽤语,不完全指修⾝的问题。这⼀章并不是专讲⼈⽣,⽽是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

识⼈⽣。但⽆论是认识⼈⽣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先说“致虚”。

虚⽆是道的本体,但运⽤起来却是⽆穷⽆尽的。“致虚极”是要⼈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

识“道”,⽽不是为争权夺利⽽忘了“道”。“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静”则在于运⽤。司马迁说:“李⽿⽆为⾃化,清

静⾃正。”(《史记·太史公⾃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静”与“动”是⼀对⽭盾,在这个⽭盾中,⽼⼦着重于“静”⽽不是“动”,也不

否定“动”的作⽤。再说“归根”。根是草⽊所由⽣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切事物起点。

在⽼⼦看来,对⽴是过程,是对的,统⼀是归宿,是绝对的。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哲学带有循环论的⾊

彩。任继愈说“⽼⼦主张要虚⼼,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

(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既然静是万物变化的总原则,所以是常(不变),为了遵循这⼀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

变⾰不如保守安全。把这⼀原则应⽤到⽣活、政治各⽅⾯,他认为消极⽆为,可以不遭危险。”

文档评论(0)

宝y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好文件大家想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