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对苏轼的文化批评.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杨慎对苏轼的文化批评

杨慎对蜀中先贤、“宋代诗祖”苏轼的文化批评,主要集中在器识、政事和文学,其中文学包括文学创作和诗学。杨慎高度评价苏轼器识宏深,思怀通雅,博涉经史,识见卓越;苏轼器识明允,智谋通赡,博涉经籍,尤善当世之务,如杨慎认为苏轼治理杭州西湖展现出的“政事之才”,十倍于时流。杨慎对苏轼文学的批评,更多的是借助其渊博学识,征引典籍,钩深致远,探索源流,对苏轼诗论和文学作品或辩驳,或申其意,披朝华而启夕秀。而杨慎对苏轼的文化批评,亦是文化接受的过程,熏蒸沉浸,渐摩濡染。

杨慎;器识;政事;文学;批评

《宋史·苏轼传》评苏轼曰:“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承《宋史》之论,杨慎对苏轼的文化批评重点在于器识、政事和文学,其中文学包括文学创作和诗学。杨慎高度评价苏轼器识宏深,思怀通雅,博涉经史,识见卓越,如昔之论封建者众,柳宗元之论一出,而诸子之论皆废,而苏轼《封建论》一出,“柳子之论益明”(《封建论》);苏轼器识明允,智谋通赡,博涉经籍,尤善当世之务,如杨慎认为苏轼治理杭州西湖展现出的“政事之才”(《升庵诗话·苏堤始末》),十倍于时流;苏轼器识渊雅,述作斐然,杨慎对苏轼文学的批评,更多的是借助其渊博学识,征引典籍,钩深致远,探索源流,对苏轼诗论和文学作品或辩驳,或申其意。而杨慎对苏轼的文化批评,亦是文化接受的过程,熏蒸沉浸,渐摩濡染,杨慎作为博学之士,学术上淹贯六经,明体适用;文学上兼取众善,博雅宏丽。

所谓的“器识”,即器局与见识。孔子《论语·学而》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德行为本,文艺为末,学者需不失先后之序、轻重之伦,本末兼该,内外交养,以入圣贤之域。《新唐书·文苑传》载“有知人之鉴”的裴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士大夫需要操履贞方,器识淹茂,方能述作斐然。《宋史》本传评苏轼“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杨慎承袭之,对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弘远的器识等皆有批评。如杨慎《全蜀艺文志序》评东坡谈锋犀利、器识卓异,曰:“东坡雄辨则孟氏之锋距”;《升庵集·黄忠文公雷雪奏议》引用司马光《上神宗论王安石》评苏轼忠言进谏,曰:“先见如吕中丞,勇决如范蜀公,敢言如苏东坡。”

苏轼器识淹旷,思怀通雅,气度宏伟,意态潇洒。

杨慎《升庵诗话·橘柚蒲桃橄榄》前半部分重点引用《太平御览》等笔记史料与民间谚语,来笺证苏轼“待得余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橄榄》),文尾笔锋陡转曰:“坡诗又云:‘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可谓达人之言矣。”引证苏轼诗歌而赞其为“达人”。苏轼《和蒋夔寄茶》曰:“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饱经仕途风波、人世沧桑的苏轼却云“我生百事常随缘”,晚年不执着、不固执、不拘泥,一切听其自然,善于化解痛苦而有所成就。

苏东坡曾作文《贺欧阳少师致仕启》赞美欧阳修尽管“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却器识英断,“见几祸福之先,脱屣尘垢之外”,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上承苏轼文意,杨慎《送卞苏溪归叙州序》盛赞蜀中盛明乡贤、澜沧兵备宪副叙州卞苏溪,黑发辞荣,急流解印,飘然绝尘,且山水所钟,风气所自,盛明蜀中知进退者众,近者如绵州瓦屋高公,富顺右溪谢公,遂宁梓谷黄公,成都玉林许公,一一皆未老引去,见于邸报,士林传馨,以为蜀之盛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论及欧阳修不顾流俗而急流勇退,感慨曰:“山林之士,犹有降志乎垂老;钟鼎之贵,岂能辞荣于当年。有其言而无其心,有其心而无其决,愚智共敝,古今一途。是以孔门行藏,夫子独许于颜氏;周易进退,文言不及于贤人。”杨慎文中直接引用苏轼语,高度评价卞苏溪归隐的意义,“不独禔身,可以振俗矣”。杨慎另有组诗《归田四咏为宪副卞苏溪赋(卞名伟)》描绘卞苏溪归隐四时之乐,既有欣赏“半幅生烟幂幂,三腔短笛悠悠”的夏牧之美,更能感悟“沙明东郭履迹,谷响南华足音”之乐。

苏轼器识宏深,博涉经史,识见卓越。

杨慎《丹铅总录·文字之衰》曰:“苏子瞻云:‘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原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而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然是时学者,不敢异王氏者,畏其势也。南渡以后,人人攻之矣。今之学者,黄茅白苇甚矣。予尝言:宋世儒者失之专,今世学者失之陋。失之专者,一骋意见,扫灭前贤;失之陋者,惟从宋人,不知有汉唐前说也。宋人曰是,今人亦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