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抗菌药物耐药性是指细菌经过基因突变或外源基因水平传递等
方式,获得了能够抵抗药物的能力。分子生物学机制是指在分子水
平上,细胞内相关分子和机制参与了抗菌药物耐药的发生和演化过
程。本文将深入探讨抗菌药物耐药性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一、基因突变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形成主要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基因突变造成
的基因序列改变进而影响蛋白质的表达活性,从而影响了抗菌药物
的结合、进入、转运、降解等各个环节引起耐药性。多种基因突变
可以导致耐药基因的产生,其中突变率的高低与耐药基因形成的快
慢有关。
1、靶点变异
细菌细胞外膜蛋白、胞内酶、染色体DNA以及其他生物分子都
是抗菌药物的靶点,夫硫嘧啶、利福平、霉素等抗生素的结合位点
都在细菌核糖体70S亚单位上,抗生素识别对该亚单位的正常结构
十分依赖。当亚单位的结构或氨基酸序列发生突变时,药物分子可
能无法结合到这些目标分子上,避免了细胞死亡的可能性。
2、药物区域的改变
细菌在长期暴露于抗菌药物后,在关键蛋白质质量分布上的优
化适应,细菌可以排除或降低药物吸收或转运固定比例的抗菌剂量,
减少药物在细胞内的作用时间和地点,阻止药物和靶点发生互动,
1
从而降低药效。许多细菌在付出一定代价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自身代
谢酶和转运蛋白的增加而缓解药物的危害。
3、降解酶系统的过度表达
细菌中的溶酶体、内质网和细胞异物处理系统与抗生素抑制作
用机制的背景有很大关联。有些细菌增大药物的排泄量,提高药物
的降解代谢效率,称为响应消除,某些意义上等同于生物体对抗生
素的毒性的自我保护机制。
二、外源基因水平传递
抗菌药物耐药性可以通过外源基因的水平传递加以扩散。在外
源性和内源性机制之间形成了一个合适的环境生态平衡,它依靠横
向基因传输来产生新的基因型,就不需要再通过自下往上的基因分
化机制使其互相转化。
1、质粒扩散过程
质粒是细菌中扩散抗性的主要途径,它可以自由地在细菌细胞
中传递。当某些细菌通过质粒获得了抗生素的耐药性基因,质粒就
可以自由地传播,使得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的利用率大幅度上升,进
而使抗生素失去了应该有的作用法效力。
2、转座元件扩散过程
转座元件是一个可以自行移动的DNA序列,由一些打破的转座
基因和其它复杂的序列组成。一些耐药基因是通过转座元件的活动
而形成的。由于一个细菌可以带有多个转座元件,因此如果一个转
座元件携带一个耐药基因,并将其靶向到可移动细胞内,就会出现
抗药耐药现象。
2
总结: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与细胞外膜蛋白、
胞内酶、染色体DNA以及其他生物分子的靶点作用分子发生突变、
药物区域的改变形式、降解酶系统的过度表达和外源基因的水平传
递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抗菌药物的防治策略中,必须包括筛查和
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和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等方面的内容。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