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VIP

《登高》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登高》——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

教科书

书名:(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8月第1版

教学目标

1.把握《登高》文本中“景—情”关系的特征,了解并练习为诗歌作注的鉴赏方法。

2.品词赏句,感知与理解作品的思想和感情。

3.体会“登高”文化并形成对其文化价值的正确认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把握《登高》文本中“景—情”关系的特征。

2.了解并练习为诗歌作注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1.品词赏句,感知与理解作品的思想和感情。

2.体会“登高”文化并形成对其文化价值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把握《登高》文本中“景—情”关系,了解并练习为诗歌作注的鉴赏方法。

2.品词赏句,感知与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3.体会“登高”文化并形成对其文化价值的正确认识。

【理解感知】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千家注杜诗】作注是一种阅读、传承方式。

【导入】核心任务:为下一届同学学习杜甫《登高》提供一份注解较为全面的学习资料

【活动一】结合前两联,参照教材注释,抓住景物特点结合自身感悟为其作注。

问题1: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景物特写镜头?

(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结合自身感悟为其作注

【我注杜诗】

【急风】诗人内心的悲凉。

【高天】诗人内心的孤苦无助。

【哀猿】用猿声的哀伤来传达内心的哀愁。

【飞鸟】用“回鸟”自比,表达自己因为战乱而到处漂泊,有家难回的艰难处境。

【清渚和白沙】用冷色调的事物传达内心的沉郁。

问题2:体会作者心情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沉郁的情感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的哀鸣,仿佛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我注杜诗】

【落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长江】一泻干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无边落木萧萧下”【状悲之广(范围上)】

“不尽长江滚滚来”【言悲之多(数量上)】

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村托了生命的短暂。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空间在横向纵向无限放大,不仅使世人联想到无边落木之声,不尽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气势磅礴,沉郁悲凉。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的苍凉雄浑、沉郁悲壮,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小结】全诗前两联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

【衔接过渡】如果说前两联重在写景,那么后两联我们作注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哪个方面呢?

【明确】情感

【活动二】结合后两联,超越教材注释,抓住情感为其作注。

【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一)

读书和漫游时期

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20岁开始漫游,24岁应举,不第,却结识了李白和高适,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走近作者(二)

困居长安为官时期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

走近作者(三)

羁旅和舟中长逝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春望》等诗。后来他逃出长安,战乱和饥荒,加之对仕途的失望,47岁弃官入蜀。在朋友的帮助下建了一所草堂,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当时安史之乱虽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内部朝政腐败,割据势力征战不断,外有吐蕃的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皇帝出逃。

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的去世,诗人也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郁闷像一团乌云一样压在心头。为排遣烦恼苦闷,作者抱病登台写下这首七言律诗,但悲凉的江峡秋景更增添了他的悲哀。此时杜甫55岁,三年后客死舟中。

(引用)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问题3: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注杜诗】

【羁旅之思、暮年之叹、疾病之痛、孤独之苦】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而忧心忡忡。

【艰难、潦倒】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极其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新停】想借酒浇愁,无奈老病缠身只能停止。

(感知诗人)【忧国忧民】

【总结】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境界雄浑、阔大,内容

文档评论(0)

130****7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