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指南录后序》教案.docxVIP

优质课教案·《指南录后序》教案.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质课教案·《指南录后序》教案

【设计意图】本节课从解读文天祥“志”的内涵切入,引导学生感受他“求死以报国,求生以救国”的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把握“序”的文体特点,理解作者编撰诗集的目的。

2、体会作者忍辱负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作者“求生以救国”的思想情怀,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第四段中“18种险境”的作用。

【教学课时】本文拟2课时,本节课为第2课时(第1课时主要是疏通文本,方法是全程自学、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案,我们知道文天祥21岁中了状元,这是一篇状元文章。然而,历史上的状元多了,能被后人记住的却不多。而726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坐在这里学习文天祥的这篇《指南录后序》,从他的文章中汲取精神养料,显然,并非是因为他的状元身份,而是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感天动地的爱国精神。

二、交流自学情况(使用课前下发的学案)

(出示ppt)请同学们做以下的练习。

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数:1、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2、骑数千过其门

3、范增数目项王

间:1、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2、间以诗记所遭

3、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

以:1、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2、以资政殿学士行

3、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4、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5、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6、几以捕系死

7、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几:1、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2、几自刭死

2、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

①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②为巡船所物色

③予羁縻不得还④而幸生也何为

⑤质明,避哨竹林中⑥死生,昼夜事也

⑦骑数千过其门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②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

③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④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三、文本解读

(一)解读文天祥的“志”的具体内容。

1、和学生一起回顾文天祥《指南录》及其《指南录后序》有关内容。

这是一本诗集,收录了文天祥出使元营,被扣北上,脱险南归这一艰辛的行程中所写的一些诗,属于纪行的诗集。而本文是作者为这本诗集写的序言。在序言中,关于他出使-被扣-南逃的经历,因不同的目的、作用,表达方式,语气的缓急,或详或略地写了三遍,能分辨出来吗?

(学生回答)

2、老教材中都略去了第六段,似乎也并不影响此文的完整性。那么本段该不该略去呢?在此我们先设一个疑点,暂时荡开这一问题,一会儿回过头来看能否解决掉。

问:文天祥在此序言中提及诗集《指南录》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问:如果用四个字概括文天祥的“志”,应该是(此时师生共同回答)——抗元救国。那么文天祥的“志”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呢?下面请学生齐读第一段,找出能够体现文天祥“志”的句子并分析。

(二,三段方法同此)

但学生在解读第二段文天祥的“志”时一定会涉及到“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予分当引诀,然而隐忍以行。古人云:‘将以有为也。’”两句。此处老师应引导并板书:

求死——报国

第二段:

求生——救国

(二)解读第四段作者九死一生的遭遇与他的“志”之间的关系。

(学生齐读第四段)这一段恐怕就找不到“志”了。本段内容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这22个死,叙述了作者所经历的18种险境,我们来看一下都有哪些因素能置他于死地?

(提示:元兵、南宋、险恶的环境、盗寇、自己)

师:看来能够活下来是真的很艰难啊!用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予之生也幸!那么,如果让你将这十八种险境一分为二,从哪里分开?并说明理由。

(提示:前三种求死以报国,后十五种求生以救国。从笔墨看,作者侧重在“求生以救国”上)

问:文天祥并非怕死之人,为什么如此不厌其烦地叙述他“求生”的艰难呢?练习全文看,用意何在?

提示:1、更好地印证“将以有为也”(此处追问一句“有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哪段做了最好的阐释?顺便解读第6段的两个“义”)

2.突出编书目的“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让后人更能理解他的“志”他的“艰难的处境”和感受,体现出“悲情”。

3、告诉人们“生”“死”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生”的意义。隐忍以逃,虽心存“将以有为”的大志,毕竟要冒着遭人误解的风险,甚至生命失去也无法使自己的拳拳救国之心昭示天下,但文天祥仍然没有以刚烈的一死去换取“义士”的英明。如果说他的“求死以报国”诠释的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之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那么,他的“求生”则诠释了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更诠释了“生”的价值。那就是把自己的命运、生命和家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以天下为己任,这正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组成要素。

4、越是写出了他求生的艰难,就越是显示出文天祥就过得鉴定。

师:看来,本段虽说叙述了作者的18种险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4A73P7;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