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个人收集了温度哦精品文档供大家学习
==============================专业收集精品文档=============================
===========================================================================
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点涉及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专业。建筑学的研究对象是建筑物的形态、
功能及其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学位培养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研究人类建筑活动中单个建筑、
建筑群、室内外环境、人居环境、城市与村镇、风景园林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和理论发展,利用建筑技术及建筑历
史与理论方法、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技术等解决和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问题。土木工程以各种工程建(构)
筑物为研究对象。学位培养旨在综合运用当代新理论、新技术解决学科领域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并积极推广新理
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着重研究解决土木、水利、交通及环境工程等遇到的实际工程
问题,包括工程设施的设计理论、施工方法以及工程设施的安全性、耐久性的评估理论和维修加固技术。
一、培养目标
建筑与土木工程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土木工程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技术研究,主要是为
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
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2.具有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坚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能运用当前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技术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独立组织科研工作并独立开展技
术工作的能力;具有在研究院所、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从事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
力;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能用外语撰写论文摘要,有外语会话能力。
二、研究方向
1.建筑与城乡规划
2.结构工程
3.岩土工程
4.桥梁与道路工程
5.市政工程
6.防灾减灾技术与防护工程
7.绿色建筑技术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2.5年,其中课程学习为1.0年,工程实践0.5年,学位论文研究为1.0
年。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因特殊原因未能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论文答辩的,可由本人
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学院同意并报研究生院审核,可延长学习年限。修业年限不得超过
5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专业实践环节四部分组成。
获得的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少于26学分,其中学位课(包括数学类课程)学分不少于15
学分;专业实践环节6学分。课程设置见附表。
==============================专业收集精品文档=============================
个人收集了温度哦精品文档供大家学习
==============================专业收集精品文档=============================
===========================================================================
五、培养方式
1.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
培养方式。校外实践可结合培养单位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
积不少于6~12个月。
2.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由校内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导师与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
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联合指导。
六、培养计划
1.个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