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沙面租界的历史
1847年始租界雏形形成
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期间,广州的对外贸易,主要依靠十三洋行(分布在今荔湾十三行路和文化公园一带)。这些洋行由取得操纵贸易特权的商人掌管,是半官商性质的组织,负责承保缴纳外商船货关税,转达官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并受理约束外商。
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自给自足和对外贸易实行限制政策,英国商人迟迟打不入中国市场,贸易逆差严重。外国资本主义与清朝政府矛盾日深,而清政府对外国人的防范条例也因此益发严厉。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与《南京条约》的签署,令广州成为首先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英国急于在华南门户立足,多次向清政府施压,要求在广州租地。
广州开埠之初,筹议暂以十三行一带为互市之所。英国要求在珠江下游水深岸阔的黄埔开埠。中国方面,尽管不能避免让外国商船在黄埔卸货泊船,但仍坚持不许外国人久居黄埔。
另一方面,广州民众反英情绪高涨,先后发生三元里抗英斗争、1842年和1843年连续两年的火烧十三行夷楼事件。
后来经过协商,允许英国在往西包括新豆栏,东至西濠口,北通十三行街,南面珠江可泊船下货登岸的地方租地,租期25年,可在此设立领事馆,或辟建花园,或增建洋行馆舍。通过对清政府的不断施压,外国势力在十三行一带得到扩张。至1847年英国攻占广州前,十三行地区大致形成广州租界雏形。
1861年始沙面正式成为租界
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2月,因愤恨外国人的侵略行径,广州民众火烧十三洋行,英、美、法各国商馆被整整三日的大火烧成焦土。十三洋行结束了它长达一百多年的对外贸易历史。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急切寻找新的居留地。英法两国要求将西濠口划为租借地。清广州政府以西濠口人口稠密不易迁移为由推拒。
尽管对租界选址争议颇多,英法占领军三人委员会最后选准位于十三行西南面,珠江白鹅潭畔的沙面。这是黄埔港进入广州的必经之地,江面宽阔,可停泊军舰,且是不会引起业主纠纷的水旁官地;而且沙面靠近广州富贾巨商居住的西关,方便与买办商人来往。
1859年,英法官员正式向广东巡抚毕承昭提出租借沙面,7月,两广总督黄宗汉才被迫答应这个要求,沙面河滨地基填筑工程立即开工,在北部挖河涌与陆地隔开,使沙面成为一个小岛。四周使用花岗石砌堤,把岛形垒成不规则鹅蛋形,然后用河土填平。河涌(即现在的沙基涌)宽40米,长1200多米,北面亦用花岗石修筑堤围,定名为沙基,俗称鬼基,并建东西两桥来往沙面。筑基费在英法两国向广州当局勒索的“赎城费”中扣除,由粤海关支付。当地寮民被遣散,广州防城的西炮台被拆毁。
沙面建设工程历时两年,最终成为一东西长870米,宽290米,面积450亩,四面环水的小岛。工程原先预计是28万美元,最终耗资32.5万美元,全部在清政府的战争赔款中支付,其中英国负责4/5,法国负责1/5,因此英国得到4/5土地,法国得到1/5土地,沙面亦被划分为英租界与法租界。
1861年9月,清两广总督劳崇光与英国领事哈里正式签订《沙面租约协定》,每亩年租金1500钱,每年底由专人交纳给广东当局,租约规定,此后,中国政府“均不得在此内执掌地方收受饷项及经理一切事宜”,沙面正式成为租界。
1938年始沙面地价递增
沙基涌东西两头各置有一段既可浮于水面、又可固定的长木,以阻止船艇进入,中国船只连在靠近沙面河涌停泊的权利也没有。英国政府将英租界划分为82个地段,除留下7个地段建设领事馆、教堂、公共设施外,其余75个地段,在租约签订的第二日即1861年9月4日,就进行公开拍卖。第一天拍卖,多数人竞投沿江地段,每幅地竞投价从4000美元起,成交价是5000到8000美元不等。第二天拍卖结束,共卖出55个地段,净赚24.8万美元。投得土地者,以英女皇名义发给契证,称为“宝契”,规定土地使用期限为99年。
初期法国忙于在原两广总督署(今一德路石室教堂)“永租地”建设天主教堂及附属楼宇住宅,直至1889年,方腾出时间处理沙面租界土地,他们仿效英国做法,拍卖土地,并发给出租地契。建成的沙面,英租界内建有江边一直延伸至法租界的道路(今沙面南街),北面沿沙基涌开辟小路(即今沙面北街),两段接连成为环岛路。租界中央开辟15英尺宽的沙面大街,另一条9英尺宽的道路沿公园路从法租界到牧师公馆,一些阔3英尺的小道(即现沙面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五街),使沿沙基涌的路与沿江的路连接起来,道路两旁种满花草树木。
1865年,英国领事馆搬进沙面(今沙面南街46号),随后美、葡、德、日等国领事馆亦陆续迁入,法国领事馆于1890年搬入。许多原来在香港、广州开设的银行、洋行都在沙面开设分行或迁到沙面营业,租界区日益繁荣。
而租界的地价,至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前,不断升值,1938年每幅地价为5万到6万美元,比起拍卖时的5000到8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