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1
行业概述
2
行业规模
3
行业特征
4
产业链分析
5
二级市场表现
6
商业航天行业投资事件分析
7
总结及行业展望
目录
•商业航天是指按照市场规则配合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采用市场化机制以获取商业利润为首要目标而开展的航天活动。主要包括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及空间站等方向,在国家相关政策放开、资本与技术的共同驱动下,中国商业航天迎来强劲的发展势头。
•商业航天产业可分为五大方向(如下图),人造卫星的商业价值高,应用领域广,市场已有一定成熟度。运载火箭作为运输载体,搭载航天器入轨,有一定成熟度。空间站和深空探测,由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术限制,目前还是由政府主导,在商业领域暂无应用。
•核心技术:较成熟
•商业价值:应用领域广,商业价值高
•核心技术:尚未成熟
•商业价值:未来商业前景广阔
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常应用于天气预报、土地资源调查、卫星导航等
将航天器推向太空的运输载具,包括火箭研制、远程测控、航天器发射保险等
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如太空居住、太空城市等
帮助人类研究太阳系以及宇宙的起源、演变与现状,如行星探测、太空采矿
帮助人类完成太空往返的载体,如低轨道载人飞船、太空旅游等
1、行业概述——行业定义
运载火箭
载人航天
人造卫星
商业航天
深空探测
空间站
•2015年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中国的航天工业在国家主导下发展了60余年后,首次打开了面向民营资本的大门
•商业航天经历了由政府主导向商业化转变的历程,短短五年就形成了初具雏形的产业体系,在各个细分领域里都有民间企业进入,在政策的宏观加持和资本的助推下,基本形成了国营为主、民营补充的完整产业链
•2022年6月,吉利时空道宇自主研制的“吉利星座01组”卫星发射成功,9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22年7月中科院力学所、中科宇航研制的“力箭一号”完成首飞,成功成为我国当前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
•2023年1月,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2023年12月,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号发射工位正式竣工
•2020年1月银河航天发射中国首颗5G互联网卫星
•2021年9月吉林一号高分02D卫星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至此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在太空上共有30颗卫星在轨运行,组成我国规模最大的商用遥感卫星天团
•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中国商业航天进入转折点,商业公司开始大规模开展业务
•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遥一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实现中国民营商业运载火箭成功入轨零的突破
•2016年,武汉建设首个商业航天基地;丽水一号搭载长征11号火箭,中国火箭首次为民营卫星企业提供商业发射任务
•2017年,北斗三代顺利升空,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北斗三代的全面建设
1、行业概述——发展历程及驱动因素
“北京二号”是政府核准的首个民用商业卫星项目,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的起步
各地可突出“高精尖”导向,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自主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工业母机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关键软件、数字技能等领域以及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指导目录。
稳步推进卫星遥感网建设,开发应急减灾卫星综合应用系统和自主运行管理平台,推动空基卫星遥感网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管理中的应用,构建基于天通、北斗、卫星互联网等技术的卫星通信管理系统,实现应急通信卫星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综合应用。建设高通量卫星应急管理专用系统扩容扩建卫星应急管理专用综合服务系统。开展北斗系统应急管理能力示范创建。
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加快推动钢材产品提质升级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推进质量分级分类评价持续提高产品实物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促进钢材产品实物质量提升。
开展海上卫星导航设备技术研究提升海洋装备数字化测量能力,推动航空装备计量数字化、体系化发展,健全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计量评价体系,为航空装备发展提供一体化计量测试技术支撑。研究建立空间计量技术体系,提升空间领域计量保障能力和航天装备质量控制水平,补齐关键、特色参数指标计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