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中五育融合的学科立场.docVIP

论课堂教学中五育融合的学科立场.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课堂教学中五育融合的学科立场

——OntheSubjectStandpointofIntegratingFiveDomainsofEducationinClassroomTeaching

作者:

罗祖兵

作者简介:

罗祖兵,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9罗祖兵,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中小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教育研究。

原发信息:

《课程·教材·教法》(京)2022年第20225期第45-53页

内容提要:

“五育融合”的提出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但当前学者在讨论五育融合时似乎只强调“五”和“融合”而忽视了“育”,失去了学科立场,由此导致他们提出的五育融合陷入过悬、过全、过深的困境,如此将很难充分发挥五育融合的教育价值。学科立场是各育或各学科存在的基础,是其发挥特有育人价值的前提;各育只有基于学科立场才能实现深度育人,才能真正实现融合。五育融合若要坚守学科立场,需从“狭义融合”转向“广义融合”,从“无心融合”走向“向心融合”,从“知能融合”偏向“情思融合”,从“形式融合”趋向“实质融合”。

OntheSubjectStandpointofIntegratingFiveDomainsofEducationinClassroomTeaching

关键词:

五育融合/课堂教学/学科立场

期刊名称:《中小学教育》

复印期号:2022年09期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22)05-0045-09

“五育融合”带来的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其对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启示是每一育或每一学科的落实都要适当关联与观照其他育或其他学科,以便在充分发挥各育或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同时发挥它们的协同育人功能。由于五育中的各育主要都是通过相应的学科教学来实现的,五育融合均须借助学科融合来实现,而每一个学科在融合其他学科时必须坚守自己的学科立场,否则就会导致“种了他人地却荒了自家田”的结局,最终致使每一个学科的应有教育功能都被荒废,更别说发挥五育融合的协同教育价值了。因此,在五育融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各学科必须坚守自己的学科立场。

一、五育融合研究中学科立场的失守

“五育融合”提出以后,众多学者对其开展了理论探索,分析了五育融合的内涵、特征、必要性、现实困境、实施的途径与策略等。但是,不少学者的研究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特点,即主要是从“五”和“融合”的角度而不是从“育”的角度来讲“五育融合”。换言之,学者们大都只是纯粹地强调五育融合而很少考虑融合时各育以及各学科的特殊性,缺乏学科立场的观照。尽管目前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层面的,但缺乏学科立场的理论研究会使五育融合的实践不知所措,甚至误入歧途。

(一)“五育融合”的提出及其本义

关于“五育融合”思想的历史起点,有学者认为是19世纪末严复、梁启超等提出的“体智德三育并重”思想,有学者认为是1912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五育并举”思想,更多的学者则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育并举”思想。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在于所选择的历史跨度不一样。其实,当前大家所关注的“五育融合”是新时代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一种路径建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升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2],第一次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将原来的“四育并举”发展为“五育并举”,并赋予“全面发展”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接着,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又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讲话均强调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拓展与深化了人们对“全面发展”的理解,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这是官方文件对五育“融合”的第一次正式表达。2020年,《中共中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4A73P7;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