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语境分析和总结.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什么是“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从右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中国和中高语境东诸国的文化均属高语境文化,而欧美文化则属日本人低语境文化。分属这两种不同语境文化的人在相中国人

互沟通和交流时,会受各自的语境所其制约而采用不同的语言运用和理解模式,也会因此而面对许多沟通上的问题。

阿拉伯人希腊人墨西哥人西班牙人

意大利人

法国人法属加拿大人

英国人

加拿大人

美国人

北欧人

德国人

德国–瑞士人

低语境

在高语境文化中,说话人用含蓄婉转的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已的意思,期待听话人不仅能依赖上下文来理解自己的话,更能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社会关系甚至是宗教因素,对说话人的意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理解。在本文开头所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笔者新加坡朋友在中国的亲友们原是希望通过含蓄的“推却”方式,达到“欲推还迎”的表达效果,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交际模式就是受着高语境中特定的“谦让”文化所制约,而这种交际方式在大陆的中国人之间,是很少会引起误解的。

低语境文化则恰恰相反。说话人遣词用字的原则是直接、精确、易于理解。说话人所言之语的字面意思与其背后的含义大致相等,故听话人无需结合太多的文化语境因素来揣摩、猜测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此外,处于低语境文化的人也希望对方能以直接的方式来理解自己所说的话。

在上述例子中的美国商人,就是来自处于低语境的美国文化,其思维方式和对言语的理解和运用都基于西方的交际语境,习惯对说话人的言语作出字面上的判断,没有去深究字面背后的人情风俗、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等一系列的因素,而“理解不到位”的问题也就因此而产生了。

不同语境文化的言语表达特点

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同语境文化的三个语言表达特点:

(一)言外之意

我们首先注意到是言语中“传情达意”成分的多寡。此处的传意成分不同于“信息量”:如果说“信息量”是指言语所传递的信息多寡的话,那么传意成分则偏重于信息背后的“意”,即那一点点的“言外之意”。

举个例子:餐宴将毕,主人问客人:“你吃饱了吗” 客人对此话的理解和判断过程,实际上会因为主人所处的语境文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若主人是一德国人,客人会因为德国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而自然地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这句问话,得出的结论是:“他想知道这顿饭的份量对我来说是否足够。” 若主人是一中国人,客人则会做出这样的判断:中国人的文化是高语境文化,因此这句问话中所包含的潜台词,也许会比词语的字面值高得多,其中不仅有“不知这餐饭的份量够不够”之疑,也可能有“这餐饭是否合你口味”、“中国菜你是否喜欢吃”、“你对我的招待是否满意”之问。此时,客人就可能选择这样回答:“我

对这顿饭很满意。中国菜好吃,我很喜欢吃中国菜。我也非常感谢你的盛情款待。”如此一来,不同文化语境中对言语理解的负面制约因素就会被破解,沟通畅顺,宾主尽欢。因此,了解不同语境文化的传意成分,有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对方言语的字面值和潜台

对这顿饭很满意。中国菜好吃,我很喜欢吃中国菜。我也非常感谢你的盛情款待。”如此

一来,不同文化语境中对言语理解的负面制约因素就会被破解,沟通畅顺,宾主尽欢。

因此,了解不同语境文化的传意成分,有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对方言语的字面值和潜台

词,并据此来调整自己的言语表达和理解模式。

(二)长话短听

其次是言语交际中的用语量大小。人们可能会以为,低语境文化的言语交际全靠话语

的字面意义来传递信息,因此人们在交际时就不得不使用更多的词语、更长的句子。其实不

然。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人倾向于使用传意成分高的词语,在遣词

用字方面讲求精确、直接、不拐弯抹角,每一个词都能起到其实际的“传意”效果,因此他

们的用语量并不大。

反观高语境文化。由于人们使用的是传意成分偏低的言语表达方式,词语附带的理解价

值也就相对较低,因此人们可能得讲上好几个回合,兼用婉曲、双关甚至反语,才能间接

勾勒出其言的理解背景。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中国、日本文化都是一种“谦让”文化,人

们不仅使用隐晦含糊的词语,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也是迂迥暧昧的;没有几个回合,实无法

捕捉其话语的本义所在。就是这样的“一推一让”,使得用语量大大增加,也同时加深了

听话人准确捉摸言语真正含义的难度。

例如,一个美国人尝试几次邀请一位同路的日本朋友来家做客。刚开始的几次,在家门

口简单寒暄之后,日本朋友会说“不用进去了”之类的客套话。要待这位美国人再三发出邀

请,促其“不要客气”之后,她才会说:“那我就不客气打扰了”。刚开始时,美国人感到

颇不习惯,但在其了解了日本特有的语境文化特征后,这一切又好像不那么难理解了。

因此,在对用语多寡有一个基本认识后,我们在与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交流时,就会尽

量避免被那些大量的

文档评论(0)

tianya189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新县融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222MA4ELHM75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