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09.2[教学课件]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pptxVIP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09.2[教学课件]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ppt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孟子以说理见长,以善辩闻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孟子是如何多角度、多层次论述“舍生取义”这一论题的。翻译句子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文本研读1.朗读课文第1段,说说作者是怎么提出论点的。开篇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文本研读2.深入分析第1段。(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欲”指正义的事业。如对人民大众有利之事,为国家安全挺身而出等。(2)“故患有所不辟”,“患”指的是什么?指遭到迫害,生命遇到危险等。文本研读(3)“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指什么方法?为什么有些人不用这样的方法?指“不义”的手段。因为不用这样方法的人都是义重于生的。3.梳理课文第2段的论述思路。文本研读首先,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从正面说明了不能见利忘义。接着,以“不辩礼义”接受“万钟”为例,从反面说明了不能见利忘义。最后,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文本研读4.深入分析第2段。(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什么行为?从文中找到“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见利忘义”的行为。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本质是什么?文本研读失其本心。(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什么?人生下来所固有的“善”的本性,即“羞恶之心”,就是“义”。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文本研读①举例论证。例如:列举“行道之人”和“乞人”以接受嗟来之食为耻、宁死不受侮辱的事例,表明他们把“义”看得比“生命”还珍贵,从而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②道理论证。例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点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义,从而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③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形象地点明“义”比“生命”重要。④对比论证。“乡”与“今”进行对比,斥责了那些“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抛掉礼义的人,从而突出“舍生取义”的必要。1.如何理解文中的“义利之辨”?合作探究本文论述的重点是在“生”与“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而取义”,这涉及“义”与“利”之间的关系。有关“义与利”的论述,孔子在《论语》里多所陈述。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在本篇中继承并发扬了这些思想,和孔子一样,他并不是绝对地否定富贵之欲,而是在利益的取舍中,加入了礼义的考量。在孟子那里,舍生取义只是一种在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下的选择,并非常态。2.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勿丧”与“失其本心”?合作探究第1段结尾的“贤者能勿丧耳”和全文结尾的“此之谓失其本心”都是课文的重点语句,具有结论性质。“勿丧”,是指贤者会保持与生俱来的“羞恶之心”,不让它丢失;相反,“失其本心”正是丢失了“羞恶之心”。后世童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即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可以说很好地诠释了孟子性善的观点。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写法探究1.多种论证方法,说服力强。作者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课文一开始就用“鱼”“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通俗形象;作者还列举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典型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人人有“本心”的观点;课文的第1段从正反两面说明“义”大于“生”的道理,第2段中把“乡”与“今”对“万钟”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丧失“本心”之人的批判与嘲讽。2.语言流畅,气势磅礴。孟子的文章以说理见长,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善用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排比。如第2段中用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语言纵横驰骋,气势恢宏,如大江大河,滔滔直下,富有穿透力和鼓动性。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相关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主要服务:1.内容制作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理论部分的分章节题本和相关的练习模拟题和套题;2.整理题本格式。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