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与刻画教育不平等:伯恩斯坦编码理论的视角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VIP

如何认识与刻画教育不平等:伯恩斯坦编码理论的视角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认识与刻画教育不平等:伯恩斯坦编码理论的视角

——HowtoUnderstandandDepictEducationalInequalityfromthePerspectiveofBasilBernsteinsCodeTheory

作者:

马兴/姜添辉

作者简介:

马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Eilmi:maxing@ahnu.edu.cn;姜添辉(通讯作者),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thchiang@ahnu.edu.cn(安徽芜湖241000)。

原发信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沪)2023年第20234期第93-110页

内容提要:

文化再生产现象凸显了不平等的教育结果这一事实,伯恩斯坦就此现象提出令人信服的编码理论,但因其理论涉及许多艰涩词语,阻碍了自身的推广。文章阐述分类、架构、认识法则、实践法则与编码取向之间的交错关系,同时,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解释认识法则与实践法则的意义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上述交错关系的筛选法则是存在于编码取向、分类与架构之间的内部逻辑,学术性课程与学术性教学讯息偏好理论性的逻辑活动,这种内部逻辑刚好契合精致性编码,所以高社经学生处于有利的学习位置。由于限制性编码的内部逻辑无法产生这种契合,低社经学生难以获得好的学习表现,因此这种内部逻辑法则可成为改善不平等教育结果的路径。

HowtoUnderstandandDepictEducationalInequalityfromthePerspectiveofBasilBernsteinsCodeTheory

关键词:

分类/架构/编码取向/认识法则/实践法则/内部逻辑

期刊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3年09期

一、前言

尽管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与伯恩斯坦(BasilBemstein)对文化再生产(culturalreproduction)现象都提出了令人信服的创见,但是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论(culturalcapital)与惯习论(habitus)(具体内涵参见姜添辉,2018;Chiang,ThurstonLin,2020),从1990年代起一直是全球性的热点理论。伯恩斯坦在2000年过世后,其理论便逐渐式微。2019年3月22日笔者在英国卡地夫大学讲学后,访谈了BrianDavies教授(伯恩斯坦的大弟子),他表示:这是由于伯恩斯坦不但融合语言学及社会学的众多理论,而且还创造许多专业术语,这使教育社会学研究者要了解其理论精髓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与努力,这些因素阻碍了其理论的推广。中国知网中只有6篇中文杂志论文运用伯恩斯坦的编码理论,涉及分类(classification)的有3篇,涉及架构(framing)的有2篇,而且这些作者有相当程度的重叠。目前,并无文章涉及认识法则(rulesofrecognition)或实践法则(rulesofrealization)。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认识法则与实践法则的研究运用仍有待加强。基于此种缘由,本文试图解释编码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认识法则与实践法则,以及这些法则如何与分类、架构及编码取向(codingorientation)构成关联,并依据这两个法则刻画教育不平等的根源。

伯恩斯坦指出,学科之间的界线是分类,分类强度维持了个别学科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依赖于特殊化的知识结构,因而产生知识文本的独特性(Bernstein,1971,1982;Muller,2007)。所以,掌握这种独特性成为进入知识内涵的先决条件,以此为基础才能产生教师期待的合法性文本(Bernstein,1996,p.32;Singh,2002)。通俗地说就是,看不懂课本内容,便无从学会课本知识,更无法应付考试。架构关注的是课堂中谁控制(control)着知识传输的过程,强架构产生泾渭分明的师生角色,这种教学情境产生阶层性的从属关系。所以,强架构塑造出特定的讯息传输形态,学生要先辨识这种情境的独特性,才能有效接收教师的教学讯息,才会有好的学习表现(Bernstein,1990,pp.36-41)。也就是说,学生要知道教师的期望,才能产生符合此种期待的行为,进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与互动(Morais,1999;NevesMorais,2001)。弱架构也构成特定的讯息传输形态,这种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将课本知识界定为思考的媒介物。显然,这种情境有其独特性,因此也需运用认识法则与实践法则才能有好的学习表现(Bernstein,1971,1982)。编码取向调节这两种法则的运作,因为编码取向影响着当事者的思考模式。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4A73P7;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