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齐桓晋文之事》是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教学目标】

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意,把握文中的主要观点。

②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鉴赏孟子出色的论辩艺术,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

③感受孟子文章的雄辩之风。

④体会孟子的王道思想,探讨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

教学难点

2.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过程】

活动任务一:时代背景,乱世争霸

战国时代,是诸侯之间纷争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中国的思想领域的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一个仁人志士层出不穷的时代。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滔滔的雄辩口才,践行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齐桓晋文之事》,走进那个时代的家国天下,体会孟子崇高的思想以及其光耀千古的论辩艺术。

活动任务二:理文章之脉,划分层次。

1.课文写齐宣王和孟子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的中心观点是?

明确:“保民而王”。

2.课文是怎样围绕“保民而王”展开的?

明确:

第一部分(1-20段)(开头至“王请度之”),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批评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21-33段)(从“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34-35段)(从“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活动任务三:孟子的论辩艺术

本文看似以王的九次提问推动对话,实则为孟子七次抛出设问,引导王的思维,完成了战国时期这个闪光的“保民而王”的话题,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论说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

第一:“避”——顾而言他

面对齐宣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这个关于“霸道”的问题,孟子即刻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接着,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使宣王难以拒绝,直问“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第二:“引”——请君入瓮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是孟子根据齐宣王的提问,抛出自己的观点。应该说对于齐宣王,孟子不但清楚他没有“保民”行为,甚至连“保民”的念头都没有,但直言点出,齐宣王恐怕难以接受。于是,一个“可”字,肯定了齐宣王具有“保民而王”的条件,且以“保民而王”为诱饵,牢牢掌握谈话主动权,让齐宣王第三次发问“何由知吾可也”

第三:“信”——博得好感

孟子打开与王对话的突破口后,抓住了齐宣王被百姓议论的“以羊易牛”这件事,使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困境中,再以“臣固知王之不忍”,表明自己对王的理解,替王开脱,博得了宣王的信任;这时孟子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又一次使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困境中,让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再一次为王辩解,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

第四:“激”——动摇君心

有了不忍之心作基础,齐宣王不禁疑惑:“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王道要如何推行呢?孟子首先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再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孟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除了宣王心中的疑惑,打消了他畏难的情绪,激起王王天下的雄心。

第五:“警”——危言“警”君

面对齐宣王心中的“大欲”,孟子先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再道破其“大欲”是以力争霸天下,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