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一般说来,中国诗,尤其是山水诗乃是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的有意味的缀
合。汉字形、声、意兼备的特殊性使得它作为诗歌意象具有视觉与听觉的直接可
感度,因此,读者接触诗句时,脑中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一组组连续不断的流
动图像,在这组图像的依次流动中,它所伴生的情感内核也随之凸现,而诗的韵
律及内部节奏又调节与控制着这些意象的流动频率。这种象、意、节奏乃是融于
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视境流动与心理快感。
朱光潜《谈美书简》在论及节奏感时说,“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
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
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事实上读诗也是如此,视境有节奏地连续,
就令人感到自然、轻松,就容易“神入”诗境;而视境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
则令人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
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造成这种“视境中断”。王
国维《人间词话》曾指出“词最忌用代字”。他以周邦彦的“桂华流瓦”为例,月光
照在瓦上如流动的水,本是一种极美的景,但“桂华”一词使人视境中断,人们必
须从“桂华”二字中想到月中桂树,再从月中桂树转到月光,这样节奏就被迫暂时
中止了,王国维把它称为“隔”。
但是,在熟悉典故的那些读者的眼里,这种“隔”——“视境中断”便不存在了。在
他们读诗时,这些深奥而有来头的典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惑,反而给他们带来
了更多的遐想。这种遐想所引起的暂时停顿,如同交响乐曲谱中有意识的暂时休
止符号,实际上成了一种更深
刻、微妙的连续。他们不仅在瞬间里就理解了典故的涵义,还能从中更多地体会
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彩,并将典故作为联想的契机,在脑海中浮现出典
故的原型故事及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这样,诗句的内涵和层次也增加了不少。
在宋人杨亿看来,这就叫“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换句话说就是典
故像个橄榄,入口之初不觉如何,但越嚼就越有味儿。在“合格的读者”面前,坚
硬变成了耐嚼,深藏变成了含蓄,中断的视境不但得到了连续,而且还从它那里
重重叠叠、枝枝桠桠地伸展开去。在“合格的读者”面前,用典的诗便既有“舒云
流水”的节奏,又有“曲润层峦”的意境了。(摘编自葛兆光《典故与诗的视境:
中断与连续》)
材料二:
作为一种修辞表现与创作手法,文学作品用典的成功,很大部分原因要归之于用
典手法显现出来的内在审美效应。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词人苏轼面对巍巍赤壁和滔滔江水心中不免澎湃,
然而如何把这种心理感受和思想情趣表达出来,则必定要通过精心的构思。一个
平庸乏学的诗人可能只会即景咏景,空发感叹。然而苏轼通过对典故的恰当运用,
不但避免了这种贫乏单调的写景,而且还引入了历史,从而拉长了词作的历史纵
深感和时间厚度,百余字的作品因此绽放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审美情韵。在这里,
历史与现实交错,时间与空间杂陈,英雄人物与壮美江山交相辉映,诗人的情感
志向与英雄的丰功伟绩彼此交融,从而最终形成一幅色彩瑰丽、气格壮美的立体
江山英雄图卷。典故的使用,如同摄影运用了深镜头一样,能够将平面的、同质
化的单薄图景和意象画面扩充成另一种立体的、多重的画面图示,因之整个“赤
壁”所显现在脑海中的审美画面也就成了一幅多姿多彩、充盈着深厚历史感与人
文性的江山图景。既然用典是对历史事件或故事的引用,借以隐喻当下,那么在
历史事件与作家现实处境之间必然就存在着一种时间向度的对立,以及各自不同
事件之间的比照,我们的阅读感受以及审美意向必然就会在这种对立和比照中进
行不停的跨越、往返,自然就增强了作品叙述的历史层次感和厚重感。这也正是
我们在欣赏含有典故的优秀作品时能产生时空错落感和立体图式感的审美心理
机制的原因所在。
典故是文化和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作为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是人们
文学活动有意识发展和选择的结果。所以作为个体的读者,我们对于典故的运用、
表现、理解和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