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 .pdf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准文档

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的规范叫法为多动性障碍,在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中,

将其归于“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临床上将这种障碍又称为“注意

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简称ADHD)。在临床上

有两种分类:注意力缺陷障碍(AD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主动注意不足,被动

注意亢奋,但不伴有多动症状。(主动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自觉地、有目的地使注意

指向一定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被动注意:又

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它是个体对外界

刺激的简单的、原始的反应。被动注意的产生决定于外界刺激的强度,强度越大,越容易引

起被动注意。)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但有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还伴有多动症状。

ICD-10认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一诊断术语,只是认为它的囊括性不够,未能

在ICD中采用这个术语。而将此症包含在以下四种类型中:

活动与注意失调

多动性品行障碍

其它多动性障碍

多动性障碍,未特定

结合ICD-10与临床通用叫法,现对多动综合征的专业称谓多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综合征)的研究史

根据文献记载,对多动症的研究最早可追述到十九世纪中叶。下面是多动症的研究历史

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认识与发现。

1845年,德国医生Hoffman(霍夫曼)首先观察到很多得过脑炎的儿童会有躁动不安行为

和不安静的表现,并将这类症状描述为“多动”,最先把儿童的活动过度作为病态描述并命

名为“多动症”。

1902年,医生Still正式发表了《儿童异常心理状态》的文章,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度

作了更为充分的描述,认为多动症与智力迟缓或脑损伤不同,是独立存在的疾病。这些儿童

的智力是正常的,他们所表现的多动不安、注意障碍、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和攻击破坏等异

常行为,不能完全以父母对儿童缺乏教养来解释,主要是由于在行为控制意志方面存在缺陷,

即使有脑损伤存在,那也是极其轻微的。

1922年,霍曼等学者发现儿童患了脑炎以后可出现多动等行为障碍,故认为多动症状

是由于脑炎后遗症所致。霍曼等的发现呼应了1845年霍夫曼的发现,此阶段的学者们大都

把注意焦点集中在多动症的脑损伤上。

1931年,Winncoff对该症作了详尽的描述,并指出该症不是儿童期活动旺盛所致,也

不是舞蹈病样异常活动,他首次提出“儿童多动症”或“活动过度综合症”的病名,在医学

上被接纳为诊断名称。

1937年,Bradley指出这种活动过度是儿童期行为异常的一种特殊形式,他曾用口服苯

丙胺取得治疗良效。(苯丙胺即安非他明、安非他尼:促进突触前NE和DA释放,阻断再摄

取。增加神经键中NE、DA的浓度。)

标准文档

1942年,Lindsley发现服用苯巴比妥类安眠镇静剂治疗可以使多动儿童症状加重。但

这些在当时都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苯比巴妥又称苯巴比妥:为治疗睡眠紊乱的药,可减轻

突触后神经递质反应,增加GABA的抑制作用,减低谷氨酸能及胆碱能兴奋性。为治疗全面

强直痉挛发作首选药。)

1947年,Strauss与Lehtinen认为此症与脑损伤有关,将其命名为“脑损伤综合症”。

1949年,Gesell和Amatruda(Amatrucha)明确提出“轻微脑损伤”这一诊断名称,

Clemewts又改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简称MBD。

1959年,Pasamanick等把行为和学习问题与脑功能损害联系起来考虑,并首次提出此

症与患儿出生时的脑损伤有关。轻微脑损伤的概念由此引起广泛的兴趣和探索,但后来发现

许多脑损伤患儿并不一定都有多动行为,而许多多动患儿又无脑损伤病史。

对轻微脑损伤诊断命名一直存在争议。直到1962年,国际小儿神经病学专家在英国牛

津开会讨论,提出在本症病因尚未确定之前,暂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称MBD)并从多

方面进行研究。然而,不少医生为了通俗易懂,为了避免给人们一个“疾病”的印象,往往

就笼统地将患有此症的儿童称为“多动儿童”。此后学龄儿童中服药者越来越多,随之也带

来了各种问题和看法。

1977年举行的第29届世界卫生组织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