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国版) 第1部分 板块4 专题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国版) 第1部分 板块4 专题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纲要求(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2)法家学说成为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4)秦国落后,客观上要求变法。

(5)秦孝公的支持。

2.措施

(1)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政治:①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文化习俗:①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②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3.历史作用和局限

(1)历史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③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社会矛盾:①阶级矛盾:北魏政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②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②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内容和意义

措施

内容

意义

均田制

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整顿吏治

实行俸禄制,依据政绩决定官吏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

三长制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障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迁都洛阳

493年,迁都洛阳

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更便于侵略南方;经济上,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强敌的骚扰,稳固了政权

汉化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促进了北魏政权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3.评价

(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

(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

(3)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安定。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社会危机:①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②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③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内容

(1)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2)取士之法: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唯才用人。

(3)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3.作用

(1)理财: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

(2)军事: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3)教育:培养、选拔人才;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农奴制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4)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和推动了改革。

2.“二一九法令”

(1)农奴无条件地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2)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评价

(1)进步性:①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②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局限性: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

五、明治维新

1.背景

(1)国内因素:①政治上,天皇没有实权,实行幕藩体制,等级制度森严;②经济、外交上,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2)国际因素:民族危机出现。1853年起,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

(3)倒幕运动:中下级武士要求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5****51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