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知识精研+拓展提升】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pptxVIP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知识精研+拓展提升】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pptx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

的原因,认识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

时空观念:从时空角度梳理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的发唇

历程。

历史解释:通过解读史料,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

古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的特点。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户籍简、手实、户籍文书、户帖、

黄册等实物史料,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树立实证精神;

家国情怀:结合中国地理环境、古代治国理念、经济

变迁、深刻认识社会救济对国家治理的积极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个小岛。洪武

初年,在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

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

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遍布5个小岛,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01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02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03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概念:

户籍制度是指通过各级权力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

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

2.战国秦汉时期

(1)战国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

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

等。;

(3)汉朝

①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

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户籍上要登记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身份、

状貌等内容。政府掌握人口数,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③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地主豪强与

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户籍的出现标志??政治社会的大变革,即统治者掌握人民的

方式从血缘族群转为地著。人民因居地而著籍,户籍便取代过往的族群而成为统治者动员人力的主要依据。中国社会血缘性质特别浓厚,即使长期的地著化,仍然保留不少血缘遗习。

但从行政的角度来看,秦汉以下政府掌握民力主要依赖户籍

制度,而不是族群。自此,编户齐民成为政府新的社会基础;

3.魏晋隋唐时期

(1)两晋南朝

①西晋统一后,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

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②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

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③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

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思考:东晋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

是什么?

提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连年战争,

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

产生大量流民。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

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

(2)隋唐时期

①隋统一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

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

②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通过人

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括户”。;

4.宋元时期

(1)宋朝

①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

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②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的40%,到宋神宗熙宁五年,客户所占比

例下降到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相应上升。;

(1)明朝

①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②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1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

房屋;户籍册编成后,抄成4份,县府、布政司各存一份,一份呈户部。

③洪武四年首次修造“黄册”,此后10年一修,到崇祯十五年共27次编制

黄册。;

(2)清朝

①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

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士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②康熙年间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

后,户籍永停编审,名存实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史料: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

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据张研、牛贯杰《试论团练大臣与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秋风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初高中教育工作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