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一章 明德修身.pptx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十则阅读提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30岁左右开始聚徒讲学,54岁时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在齐、魏、宋、郑、蔡、楚等国推行其政治主张,均未受到重用,至68岁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事业及文化典籍的整理。孔子晚年被尊为“国老”,后世也尊其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人伦之表”等。《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辑整理的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全书共分二十篇,主要记述的是孔子的言行,也有少部分记录的是其弟子的言行。《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思想的精华,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也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论语(一)曾子: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sh8n),字子舆。三:约数,表示多次。省(x@):反省。信:诚实ng。传(chu1n):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在春秋时期,社会变化十分剧烈,这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改完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赏析论语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并非专指对君主,是泛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只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赏析论语(二)弟子:一种意思是年纪较小的人,另一种意思是学生。这里是第一种意思。悌:敬重兄长。谨:谨慎寡言。仁:有仁德的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学有余力,则广泛涉猎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文化学习放在第二位。“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各方面要求的人才。赏析论语(三)近:符合,接近。复:实践,实行。远:用作动词,使……远离,此处也可译为避免。因:依靠,凭借。宗:可靠,尊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里讲的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赏析论语(四)君子:这里指的是有德行的人。就:靠近,接近。正:动词,匡正,端正。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赏析论语(五)里:居住的地方。这里用作动词,居住。仁:仁德之风淳厚的地方;一说指有仁德的人。处:居住。焉:怎么,哪里。知:同“智”,明智。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则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赏析论语(六)约:穷困,俭约。乐:富裕,安乐。知:同“智”。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利用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

文档评论(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