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第1课时).docxVIP

16-1[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第1课时).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最苦与最乐(第1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明确作者的观点。

2.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运用略读的方法,明确作者的观点。

2.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明确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有人说,快乐和痛苦是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一对。那么,在这苦乐相伴的人生路上,什么是“最苦”的?什么是“最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梁启超先生,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新知探究

一、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

二、知识链接

1.文中引用名言的解释。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对文中引用名言的解释”的内容。以及议论文的相关文体常识,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2.议论文常识。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议论文常识”的内容,并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文体常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

三、正音释义

【活动内容】检查预习。教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加以点拨。

安分()重担()恩惠()

赔礼()契约()监督()

坟墓()大抵()循环()

卸却()悲天悯人()

安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契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卸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释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阔天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安理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悲天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读通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整体感知

【活动内容】1.略读课文(限时5分钟),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根据前面对课文结构的划分和主要内容的概括,梳理出中心论点。由于学生对议论文比较陌生,教师可给出相应的提示,做出适当的引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练习略读,由此把握课文的结构和中心论点。

五、文本研读

【活动内容】1.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请用原文回答)原因是什么?

学生略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同桌之间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

2.作者是怎样阐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这个观点的?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梳理论证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分条梳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最苦”这一部分的论证思路。

【活动内容】3.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乐?(请用原文回答)他是怎样阐述这个观点的?

学生细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自主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和完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最乐”这一部分的论证思路。

【活动内容】4.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作者由此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学生略读课文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同桌之间讨论,思考“最苦”和“最乐”分别与“责任”有怎样的关系,然后结合课文的第三部分思考作者得出的结论。教师在学生发言时主要发挥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逐步完善对作者论证思路的梳理,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论证过程。

5.第5段中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

学生自由朗读第5段,自主思考。教师可提示学生结合作者的苦乐观进行分析。

6.第6段中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学生先自由朗读第6段,先分别解释这两个词,可以通过造句等形式体会这两个词意思的差异,然后判断哪一种是作者所提倡的,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发言,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责任”这个论点的论证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31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