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兰克赫兹实验报告.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用文档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夫兰克——赫兹实验

学院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物理

姓名

学号

时间2013年10月14日

夫兰克——赫兹实验

【摘要】本实验通过汞蒸气产生的电子流与汞原子之间的碰撞,其电子产生的电流呈现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由于其间隔为4.9eV,从而得到临界电势的概念。并通过对汞原子第一激发电位的测定,证明原子具有能级,进一步证实了原子内部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一基本特性。

【引言】原子内部能量的量子化,即原子能级的存在,最早由光谱学的研究所推断。当电子能量低于临界电势相应的临界能量时,电子与原子的碰撞是弹性的,而当能量达到这一临界能量时,碰撞过程由弹性变为非弹性,电子把这份特定的能量转移给原子使之受激,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原子退激时再以特定的频率的光量子形式辐射出来,电子损失的能量△E与光量子能量及光子频率的关系为:△E=eV=hν,1920年夫兰克及其合作者对原先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分辨率,进一步证实了原子内部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一点。

【实验方案】

一、实验原理

1、波尔的原子理论

根据玻尔理论,原子只能处在一些不连续的定态中,每一定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常称为能级。受激原子在能级间跃迁时,要吸收或发射一定频率的光子。然而,原子若与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发生碰撞,也可使原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夫兰克-赫兹实验正是利用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实现这种跃迁的。电子在加速电压U的作用下获得能量,表现为电子的动能QUOTE,当时,即可实现跃迁。若原子吸收能量QUOTE。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则QUOTE称为第一激发电位。

汞原子基态之上的最低一组能级如右图所示。汞原子基态为由二个6s电子组成的QUOTE,较近的激发态为由一个6s电子和一个6p的电子构成的QUOTE单能级和QUOTE,QUOTE和QUOTE组成的三能级。只有QUOTE为允许自发跃迁态:,发出波长为253.7nm的紫外光,对应能量为

QUOTE。QUOTE和QUOTE为亚稳态,因QUOTE的跃迁属于禁戒跃迁,所以通常把QUOTE态称为汞的第一激发态。

2、实验的物理过程

实验原理图如图2和图3所示,充汞的夫兰克-赫兹管,其阴极K被灯丝H加热,发射电子。电子在K和栅极G之间被加速电压加速而获得能量,并与汞原子碰撞,栅极与板极A之间加反向拒斥电压,只有穿过栅极后仍有较大动能的电子,才能克服拒斥电场作用,到达板极形成板流。

以下是根据实验得出的曲线示意图,每当时都会下降,曲线上两个相邻的峰(谷)的间距即为原子第一激发电位。

3、电子的平均自由程

由气体分子运动论,电子在其体重的平均自由程为,其中N为单位体积内的气体原子数,k为玻尔兹曼常数,r为气体原子的有效半径(标准状态下rHg=1.5*10-10m),P为气体压强,T为绝对温度。在过高温度下,电子与汞原子的碰撞次数大大增加,虽然电子与汞原子弹性碰撞一次所损失的能量十分微弱,但在整个加速过程中弹性碰撞所损失的能量却是相当可观的。在过低温度下,电子的平均自由程较长,与汞原子发生碰撞的几率很小,在每个自由程间隔中电子从电场中获取的能量较大,当电子所积聚的能量比4.9eV大得多时,汞原子的第一激发态的激发几率明显下降,且有可能将汞原子激发到更高能级,甚至电离。

二、实验步骤

1、将线路按照已知电路图连好并检查确认,再加热升温到180℃先预热20分钟。检查所有旋钮是否置于最小端处。

2、开启电源,将灯丝加热电压VF设置为1.3V,正向电压VG1K为2V,VG2P为1.5V。先自动扫描,确定大致波峰波谷的位置,并使第十个波峰对应的VG2K值大于30V。

3、改为手动扫描,记录相应的Ip和VG2K,注意在波峰和波谷处尽量多取几组数据。

4、将温度重新设置为150℃,重复2-3步骤,并记录数据。

5、整理数据并画图分析原因。

【结果与讨论】

1、T=180℃时的曲线图

IP/10-8A

U/V

2、T=150℃时的曲线图

IP/10-8A

U/

3、二者整合比较的曲线图

IP/10-8A

/V

其中,上一条是T=180℃时的,下一条是150℃时的。

4、总结温度对曲线的影响

通过比较有:

(1)Hg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在5.6V左右;

(2)实验中第一峰值并不在4.9V处,而是沿U轴向右平移;

(3)随着温度的升高,第一激发电位有小幅下降。

总结:对于(2),这是由于F—H管阴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